身边人追忆恩师张浚生:音容宛在 精神永存
“一切来得太突然了!2月15日年三十那天,我们还和张浚生书记一起吃年夜饭,没想到短短几天就已是阴阳两隔……”近日,当记者联系上中国美术学院纪委书记、张浚生同志担任浙大党委书记时的秘书孙旭东时,电话那头传来了悲痛的声音,“未曾想,年夜饭竟成了永诀,实在让我无法接受。”
20年,恍若白驹过隙。孙旭东清楚记得,1998年4月28日上午,当时为浙江大学党办副主任的他第一次面对面见到了敬仰的前辈张浚生,张浚生亲切询问了孙旭东的有关学习和工作经历。当天下午,孙旭东便陪同张浚生前往老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调研,深入了解各个学校的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高等教育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结构布局进行调整,目的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在这个情况下,时任浙江农业大学校长的朱祖祥院士和浙江大学副校长王启东教授,在1996年的全国人 大 会议上提出将原来分开的4所大学重新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的提议,得到了中央领导、教育部和浙江省政府的支持。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张浚生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1998年,62岁的他本可以退居二线,相对轻松一些。但这时,国家决定启动浙江大学四校合并,需要一个领军人物。面对中央的信任和重托,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张浚生毅然挑起了这副沉甸甸的重担。正如他经常所说的:“我们这代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1998年4月27日,张浚生回到杭州,担任浙江大学四校合并领导小组副组长和新浙江大学筹建小组组长。
俗话说,分家容易合家难。四校合并涉及到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大学这4所高等院校,四校虽同根同源,但因为历史原因,分开已有40多年之久,且校区分散在杭州多个地方,合并面临着学科、机构和利益等方面的调整,可以说千头万绪,担子重、困难多。怎么办?
张浚生与潘云鹤等11位原4校的领导一起,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新浙大筹建工作。他多次深入到一线教职员工中听取意见,召开了80多次座谈会,讲述四校合并的重要意义,征求大家对组建新浙大的建议。经过认真研讨和充分论证,确定了新浙大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重要方案。在一次次调研中,大家逐渐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仅用了4个多月就完成了筹建任务。
1998年9月15日,四校合并组建的新浙大隆重举行成立仪式,张浚生在同一天被中央任命为新浙大党委书记。
在孙旭东的记忆中,“四校合并,就是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张浚生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合并一开始,张浚生便带领一班人,积极探索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提出创建一所“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以凝聚全校师生,并制定了五年打基础、十年见成效、到2017年也就是浙大建校120周年左右实现奋斗目标的发展规划。
长期在高校工作,张浚生深知人才对高等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所以,在他回到浙大工作后,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第一位,非常尊重知识分子,甘愿做他们的后勤部长。
“记得他回来工作后不久,就一一拜访各位院士和高层次专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孙旭东回忆说。去看望沈之荃院士时,张浚生发现沈先生的实验室连一部电话机也没有,非常震惊和难受,立即吩咐后勤要尽快装好。同时,他也非常关注年轻老师的成长,每当他们取得一点成就,他都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并亲自上门表示祝贺和鼓励,“20年后,已是有关领域著名教授的他们,回忆起张老师当年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厚爱,至今仍记忆犹新、心存感激。”
与此同时,张浚生充分利用其在香港13年的影响和人脉,争取各界人士对浙大的支持,多年来,邵逸夫、曾宪梓、田家炳、曹光彪、李达三等一批乡贤、好友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学校建设。
在孙旭东眼里,张浚生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只要是老师同学找他,都可以直接敲门,无论再忙,他也要抽出时间见面。四校合并后不久,有一次,几个农业生物学科的新生觉得在华家池校区学习,常常被认为是考进了农大,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张浚生知道后,亲自接待这批一年级同学,耐心地向学生解释,强调四校合并后只有一个浙江大学,大家都是浙江大学平等的一分子。同学们消除了顾虑,满意而归。
孙旭东说:“他喜欢学生们喊他‘张老师’多过于‘张书记’,只要是学生邀请他参加的活动,他都争取参加,令年轻人倍感亲切和感动。”张浚生十分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提出新时期大学生应具备“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宽厚的基础、卓越的能力、踏实的作风、健康的体魄”的育人理念。
2004年7月,因年龄原因,张浚生离开了担任6年的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工作岗位,但他仍然十分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关注着青年学子。以他名字命名的“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得到了众多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12年来已募得基金3000多万元,累计资助学生达到3000多人次,为浙大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谦谦之风,先生厚德;循循善导,递薪传火。这些受到资助的学生,有的已成为浙大的副教授,有的成功创业事业有成。孙旭东说,张浚生每每看到受资助的学生茁壮成长,都非常欣慰。他时常鼓励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不负学校培养和社会关爱,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
张浚生对老师、同学关怀备至,宽厚慈祥。只要对国家民族、对学校和师生有益的事,他都会全力争取,哪怕委屈自己。但当领导这么多年,对家人、朋友一直都坚持原则,严格要求,从来没有为自己和亲属的事找过一次组织、打过一声招呼,递过一张条子,真正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高贵品格。
孙旭东说,近些年,张浚生老师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但只要是有活动需要他出席,他总是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并一笔一划认真准备发言和报告材料,“我们时常和张老师说,您年纪大了,很多活动能推的就推掉吧,但他却慨然应允,不遗余力,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公益事业、为培养青年一代奉献自己的一切。就在几天前,他还勉励我们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的一年要继续奋斗啊!”
“张老师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并且有着超常的记忆力。长期的勤奋广泛的阅读,成就了他的博学多智。无论是国学经典,还是现代科技。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政治历史,他都有着非常深厚扎实的功底和独到精辟的见解。甚至连路边的树木花草,他都能随口报出它们的名字和特性。”孙旭东回忆着说,和他接触交谈过的人,无不为他的高瞻远瞩、渊博学识和人文修养所折服。
如今,斯人已去,音容犹在。孙旭东翻出了年三十那晚和恩师张浚生的合照说:“敬爱的张老师,我再也不能聆听您的谆谆教诲、再也不能享受您的谈古论今、再也不能拥有您长辈一样的关爱、再也不能当面体会您发自内心的家国情怀。敬爱的张老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