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公协文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50522164
本馆由[ 13*******56 ]创建于2021年05月13日

科学技术与沅江实际相结合,五年实现双季稻产量翻番

发布时间:2021-05-13 11:14:35      发布人: 13*******56


(此文为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我们沅江县位于洞庭湖畔,全县十万九千农户,五十一万五千农业人口,耕地七十四万七千亩,其中水田五十四万九千亩,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技术,使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大幅度增长。从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二年的五年间,早稻平均单产由四百二十八斤提高到八百五十六斤,晚稻单产也由三百六十四斤提高到七百二十斤,都接近翻了一番。全年粮食总产由四亿四千万斤增加到八亿一千万斤,增加三亿七千万斤,增长百分之八十四,年平增长百分之十六点八,每年平均增产七千多万斤,其中有三年增一亿斤左右。这个速度,比起以前的二十多年来,步伐是显著地加快了。

通过几年实践,从前后的对比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科学技术要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有一个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结合得好,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结合得不好,再先进的技术也不顶用,甚至还起促退作用。

从实际出发  把指导思想搞明确

一九七八年以前,我县粮食总产量在四亿到五亿多斤徘徊了七、八年。当时把希望寄托在学习外地经验上,由于盲目照搬,脱离沅江实际,违背客观规律,受到了严重惩罚:大搞“稻稻麦”,结果是“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一十”;拼命围漉湖,结果是一无所获,劳民伤财;全面推广小苗,几个“百分之百”,使粮食生产路子越走越窄,不但没有突破徘徊局面,一九七七年粮食产量还下降到七十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导下,从前几年深刻的教训中,我们懂得了,要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就要使我们的思想从旧框框中解放出来,大胆地抛弃过去那一套“左”的东西,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析自己的特点,摸索自己的经验,走出自己的高产路子来。我们的体会是:从实际出发,就是一要立足于抗灾防害,稳中求高。我县的自然灾害较多,水害、冷害、病虫害等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粮食的丰歉。立足点放在什么地方,效果就大不一样。因为,只适应风调雨顺的高产而不稳产的措施,回旋余地小,用在灾年就会减产;而适应抗灾的稳中求高的措施,回旋余地大,有灾能抗灾,无灾更主动。自然灾害常常有,抗灾才能保丰收;二要着眼于大面积,抓薄弱环节,促平衡增产,讲实际效果。制订各项措施,要面对大面积生产条件和技术基础的实际,不光要注意它的先进性,更要注重它广泛的适应性,还要保持它的连续性,不搞大起大落,“一年一个新套套”,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稳打稳扎,讲究实效,真正看准了,再下决心推。这样,就能比较好的遵循客观规律,顺天时,应地利,符民心,得出好的实效来。

从实际出发   把关键措施抓落实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近几年来,我们抓住早晚稻生产中的要害问题,不断揭露矛盾,不断总结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措施不断完善,产量不断提高,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本县情况的一条高产路子,总结出了适应本地特点的一套措施。对于早稻,开始是抓住防御五月低温阴雨这一主要矛盾,从一九七八年起,抓了迟熟品种当家、壮秧、足苗和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等五大措施,一九七九年单产提高到709斤。接着又认识到,早稻迟发不单纯是一个五月低温问题,“赤枯翻秋”(僵苗)已成为重要障碍,从一九八年起,又抓了“赤枯翻秋”的综合防治措施,一九八一年单产上升到804斤。随着产量的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又抓了肥水管理的改进和调整,一九八二年单产进一步提高到856斤。对于晚稻,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总结推广籼粳结合的经验,接着又抓调整籼粳比例,调整当家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晚稻单产由以前搞高秆晚籼的一、二百斤,搞农垦五八的三、四百斤,近几年来连年上升,一九七九年536斤,一九八年573斤,一九八一年660斤,一九八二年达到720斤。我们认为,这种抓住主要矛盾,制订配套措施的办法,针对性强,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比较突出的是抓了如下六条:

(一)搞好品种合理布局。早稻以迟熟为主,晚稻搞籼粳结合。全年布局是早、中熟早稻与晚籼和冬种油菜配套,迟熟早稻与晚粳和冬种绿肥配套。早稻早、中、迟熟比例由以前的四:四:二、三:四:三,近几年已稳定为早熟10~15%,中熟30~35%,迟熟50~60%,当家品种选用广四、湘九、原丰早和湘七。晚稻籼粳比例由以籼为主逐步调整到籼稻40~50%,粳稻50~60%。籼稻选用窄叶青和余赤231—8,粳稻以农虎六号当家,杂交水稻在总结前几年大上大下的经验教训后,现正在稳步发展。这样作,主要好处是有利于稳产高产:早稻以迟熟为主,增产潜力大,抗灾性能好,常年产量比中熟高六十到八十斤,比早熟高一百多斤,五月低温或“赤枯翻秋”严重的年份,这种差异更大;晚稻搞籼粳结合,早插的插籼稻,迟插的插粳稻,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产量比较稳定;全年合理布局,茬口较好,有利轮作。

(二)培育抗灾高产秧苗。壮秧是防低温,防翻秋,促早发,长大穗,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增穗、增粒、增重的基础,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起作用的增产措施,在灾害情况下增产作用更显著。近几年,我们重点抓了两条:一是改密播小苗为稀播大苗,早稻秧田由以前的一比十以上,亩播三、四百斤,硬性规定“五·一”以前插完秧,近几年秧田面积增加到一比六到七,播种量减少到一百五十到二百斤,掌握叶龄插大苗;二是适应防低温、防翻秋的需要,注重秧苗内在素质,在秧田施肥上坚持有机肥为主,基肥为主,保证氮、磷、钾养分协调,既防缺肥长成“黄古秧”,又防偏氮育出“嫩膘秧”,使秧苗既粗壮整齐,又青秀旺健,根系发达,抗寒抗毒力强。晚稻育秧以保证安全齐穗为前提,重点抓稀播匀播,适时播种,适龄插秧,籼稻防过肥疯长搭蓬,粳稻防缺肥麻叶黄叶。

(三)增肥增效,抓住四肥协调。实践证明,肥料是高产的物质基础,增产要抓增肥;但高肥并不等于高产,增肥要抓增效,特别是抓住氮、磷、钾、锌四肥协调,搞好合理施用。我县稻田土壤有效养分不平衡,磷、钾、锌含量低。前几年由于重视不够,磷钾比重下降,影响了施氮的增产效果,早稻每斤纯氮产谷由一九七八年的26.67斤下降到一九八年的23.56斤。这两年引起了重视,在增氮的同时增施了磷钾肥,推广使用锌肥。磷肥施用更普遍,钾肥每亩早稻平均十五斤左右,晚稻八至十斤。锌肥的施用经多年多点试验,增产率平均达11.2%,一九八一年大面积推广,全县湖区稻田施锌面积三十五万亩,一九八二年锌肥沾秧根和叶面喷锌面积二十二万亩。据试验,四肥齐全、协调的比不协调的增产7~67%。在改进施用方法上,重点抓了绿肥适时翻沤和入凼,使肥效提前,毒害减轻;推广了增施碳铵作面肥,作为绿肥养分大量释放前的接力肥,解决“五月二十五日前禾苗吃什么”的问题。一九八二年又针对绿肥生长差的情况,推广了碳铵深施与面施相结合,深施面积达二十五万多亩,解决底肥缺乏的矛盾;总结提出了“前期促,中期前段控后段补,后期补”的早稻大面积施肥模式,早施重施分蘖肥,看苗巧施复水肥,推广用磷酸二氢钾作叶面肥,以及磷肥堆沤和因土施肥等一系列措施,因而肥料的增产效益显著提高,一九八二年早稻每斤纯氮产谷平均达到30.5斤。

(四)攻穗增粒,坚持靠插促发。高产途径问题是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我们通过这几年反复考察,从我县气候、土壤、物质条件和传统耕作经验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大面积生产中推广采用穗粒兼顾型的高产途径,主攻穗数,在增穗的同时争取粒数也有所增加。多年实践证明,我县大面积早稻产量是随着穗数的增减而增减。以前每亩穗数一般只十几、二十万,是大面积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增穗成了增产的中心环节。我们连续几年抓攻三十万穗,近两年已基本达到,高产丘达三十多万,产量也随着提高。在攻穗增粒的方法上,我们主要是抓合理密植争多穗,培育壮秧争大穗。大面积插秧密度为每亩二万五千至三万蔸,插足二十五至二十八万基本苗(晚籼略少)。实践证明,插足基本苗,积极促早发,依靠主穗,争取部份分蘖成穗,既有利于增穗增粒,又是一条重要的抗灾措施,符合高产要求和我县实际情况,比较稳妥可靠。多年的试验和调查结果是:早稻主穗比重一般占70~90%,在一定范围内,基本苗多一万,穗数增加六、七千,产量就高十几、二十斤。

(五)防僵苗迟发,促平衡增产。我县稻田地下水位高,潜育化、次生潜育化和粘隔类型土壤共二十四万多亩,其中常年低产的十九万多亩,比一般田产量低一、二百斤。近几年来,我们针对五种类型低产田,即赤枯翻秋田、低洼冷浸田、边远缺肥田、三熟迟插田和“高肥低产田”各自的低产原因,对症下药,综合治理,促进了平衡增产。特别是对早稻僵苗迟发的老翻秋田,抓住创造通透性良好的土壤环境,改善营养条件,增强禾苗自身抗性等环节,采取开沟降水,轮作冬耕,改进耕作方法,增施锌肥和磷钾肥,选用抗性较强的迟熟品种,培育抗寒抗毒力强的秧苗,适当增插基本苗和合理的肥水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效果十分显著,一九八二年早稻翻秋面积由一九八年的十二万多亩减少到三万多亩,损失大大减轻。

(六)抓病虫防治,保高产丰收。近几年来,病害日趋严重,虫害消长起伏大,给测报和防治带来了新的困难,对高产威胁很大。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加强了植保队伍建设,达到了测报和指导防治无失误。坚持综合防治方针,克服重虫轻病倾向,对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的防治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注意抓苗头,随时研究病虫消长新动态,掌握其规律,在测报和防治上较快地争取了主动,控制了病虫危害,保证了早晚稻的高产丰收。

从实际出发   把技术交给群众

有了先进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技术措施,能不能较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要看这些措施落实得好不好,“纸上谈兵”是增不了产的。这几年措施落实得好一些,增产效果显著一些,关键就是因为农民群众掌握的科学技术比以前多了一些。我们体会,要使群众更好地掌握技术,一要注意保持措施的相对稳定,每项措施的推广,都要形成一段较长时间的群众舆论,如果朝令夕改,农民就会眼花缭乱,不知所从;二要针对责任制到户的新特点,注重分类指导,各项措施都要提出几套方案,适应不同情况的需要;三要面对千家万户,疏通各种技术推广渠道,通过层层搞好技术培训,办好《农业科技报》,印发技术资料,广播宣传,技术承包,技术宣传橱窗,咨询服务,样板示范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把技术送到农民群众手中,适应群众性学技术、用技术热潮的需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粮食增产丰收。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执笔人:崔协文)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