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冤。……”
1940年初,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冲锋剧社演出《黄河大合唱》。“红小鬼”严金萱独唱《黄河怨》,台下两三千人静无声息地听着,过了一会儿,观众中有哭声传出。
当时,在现场拍照的沙飞连按快门,拍下了好几张她独唱时的照片,也因此,现在我们才能看到这些鲜活的影像,感受到抗战文艺的郁郁勃勃。
晋察冀军区的“金嗓子”
严金萱之子孟临说,母亲平时很少讲起往事,“在她晚年,由母亲口述,记录了她的过往一些经历。”
1938年,在比她大十岁、早已参加共产党的二哥袁超俊(原名严金操)的影响下,严金萱投身革命,做地下党的交通员,14岁入党。1939年,严金萱母亲病逝,五哥严金生被国民党逮捕,家中十分困难,当时身为周恩来副官的二哥袁超俊和父亲商定,送严金萱去了延安,于是就乘八路军办事处贵阳站的卡车奔赴延安。
去延安的时候她才15岁,孟临说,“到延安后,母亲要求上抗大,但是学校嫌她太小不同意,她急得都哭了。后来在她一再坚持下,终于同意了。1939年底,抗大部分学员奉调晋察冀边区。在转移中,严金萱不顾年龄小,咬着牙坚持行军不掉队,直达目的地。当时的抗大学员,除一些老红军外,大多数都是“红小鬼”。到华北抗日前线晋察冀边区后,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冲锋剧社社长是个老红军,知道严金萱歌唱得好,是“金嗓子”,就把她挑了去。
一曲《松花江上》百名伪军投诚
在战火纷飞中,晋察冀边区的文化艺术蓬勃生长,这与聂荣臻的重视不可分割。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在阜平县组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当时的华北地区,凡是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地,日军特务机构都要随之进行疯狂的文化侵略。聂荣臻强调指出:“武装建设与文化建设是不能对立的,文化加军事加政治就等于革命军队的战斗力。”
军区组建伊始,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一分区的战线剧社、二分区的奋斗剧社、三分区的冲锋剧社、四分区的火线剧社,陆续成立。严金萱所在的冲锋剧社成立于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主要活跃在阜平、曲阳等地。

前排左1 为严金萱
当时流动的简陋演出,激励着千百万抗战军民的心。孟临说,据母亲讲,他们还常深入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对敌宣传,遇到敌人出动,演员来不及卸装,拿起手榴弹,跟随部队一起战斗,敌人退走,再接着演那没演完的戏。“演出都到了敌伪军的碉堡之下。”1942年,我军向敌伪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那时的敌占区,三五里就是一个炮楼。炮楼前的封锁沟两三丈深,五六米宽。冲锋剧社的战士,夜晚潜伏行进,用绳子滑下去,接应的老乡在对面把战士们拉上去。
敌伪军中,很多来自东北,剧社的战士们就先向炮楼喊话:“老乡,东北是我们的国土,我们要打回老家去!”“之后就由我母亲演唱《松花江上》。她刚一唱完,就见一个伪军的头从炮楼伸了出来,喊着‘再唱一遍好吗?’母亲就又唱一遍,并说‘欢迎你们来和我们一起打鬼子!’”
歌曲唱完,炮楼里响起了阵阵的抽泣声。剧社的小战士们回到边区后不久,团长告诉他们,“你们在敌人炮楼宣传后,有一百多个伪军投奔八路军了。是歌声打动了他们,启发了他们的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