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达尔:寂寞身后事
父亲的教诲起了作用。1972年,16岁的盖达尔与自己的语文老师谈起了“持不同政见者”的问题。老师向盖达尔讲述了“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的事情,而盖达尔竟出人意料地答道,不,改变国家,我要走另外一条路。
至于另外一条道路是什么,老盖达尔的回忆或可提供答案。年轻的盖达尔曾经对苏联体制甚为失望,父亲对他说,总有一天,国家会需要真正的经济问题专家,努力吧!从此以后盖达尔开始希望成为一名专家,这为其日后技术官僚的身份打下了伏笔。
盖达尔年满30岁后进入苏共理论刊物《共产党人》杂志。他当时的同事回忆称,那时的盖达尔热切地关注着正在波兰进行的经济改革,并且时常对人说,我的波兰同窗都已经在政府内任职,并成为改革的中坚,我们迟早也会听到国家的召唤的。
这种态度是三十而立的盖达尔时常表露出来的,尤其是在同自己的朋友——未来的“青年改革派”成员聚会的时候。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梦想的实现也许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就在苏联解体一年之后,盖达尔带领着自己的伙伴进入了叶利钦的政府,并开始为新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起草方案。1992年10月,叶利钦任命盖达尔为领导俄经济改革的第一副总理,就好像在说,既然是你制定的计划,就由你来完成吧。
盖达尔昔日的梦想实现了,不过他名义上的经济改革领导人称号并不符合事实,在10个月的政府任期内,他一直是一个技术官僚,他为之服务的人便是叶利钦。盖达尔从未担任真正意义上的总理,即使是从名义上来看。1991年11月进入政府担任副总理;1992年10月开始担任第一副总理,半年后离职;1993年9月叶利钦与杜马斗争高峰时再次担任第一副总理,4个月后再次离职,并彻底结束了自己的政府任职生涯。这10个月的副总理生涯中,叶利钦一直担任着总理一职。
这是一个很精巧的配置,盖达尔是改革的设计者和名义上的领导人,而真正的主角隐藏在背后。所以当改革遭到唾弃时,主角反倒成了“胁从”。
离职后的盖达尔成立了“俄罗斯转型经济研究所”,继续着学术研究,这也是其“专家梦”的延续。2006年,改革15年后,“俄罗斯转型经济研究所”迎来建所15周年庆典。昔日同盖达尔一同设计了改革蓝图的伙伴们赶来为盖达尔的研究所祝贺生日。盖达尔发言时很激动:“我永远忘不了18年前接到叶利钦电话的那一刻,忘不了和伙伴们为国家的改革操劳的那段岁月。”
盖达尔的这段讲话出现在报纸上,很多人看了之后会不满地咒骂几句,然后将报纸扔到路边,上面印着盖达尔那张憨厚的脸。
2007年,叶利钦去世,议员们为他默哀。2009年,盖达尔去世,议员们不愿为他浪费哪怕一分钟。
从情感上讲,这悲哀得有些残酷。正如俄媒体评论的那样,盖达尔要想翻身还要很长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