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无偿捐献事业中的赵璟艳
在秦皇岛市无偿捐献事业中,有3个人的名字将会载入史册,那就是李庆玉、吴昌荣和赵璟艳,他们分别是秦皇岛市造血干细胞、眼角膜和遗体捐献的第一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厚礼为他人、为医学事业带来希望和助力,他们的捐献行为打破了秦皇岛市遗体和器官捐献项目的坚冰状态,并以自身的博爱和无私带动了更多的港城人。
李庆玉目前在北京华威集团做软件研发工作,2005年,当他还是一名东北大学大三的学生时,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方式为患白血病的北京某大学四年级学生王颖(化名)带去了重生的希望。
李庆玉在大一时,成为东北大学百余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之一。之后,李庆玉与王颖配型成功,这种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当时,秦皇岛市红十字会征求李庆玉的意见,他回答得很简洁:“我太幸运了,我愿意。” 10月13日下午1时20分,李庆玉完成了对王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省内多家媒体对其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时任市委书记的宋长瑞亲自写信向他表示慰问。2005年年初,李庆玉当选为2005感动秦皇岛年度人物;2006年,在第七届 “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评选中,李庆玉从40名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荣登榜首,再获殊荣。
因为吴昌荣捐献的眼角膜,而今年已七旬的庞坤凤和正值而立之年的韩振江获得了久违的光明,吴昌荣的捐献也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光明永留人间。
采访吴昌荣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这位缠绵病榻的老人那份执著而坚定的信念:“捐献人体器官是一场移风易俗、破除陈旧观念的革命,通过捐献把光明留给了别人,把希望留给了别人”。吴昌荣生命的最后阶段留给家人的话是,“我辞世后,眼角膜、肝、肾、心脏全部捐献。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制标本供教学用。无价值部分火化后撒向农田做肥料。我一生中做过教师、教授、副市长、政协副主席,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始终没有脱离党的培养和教诲。我愿意为这座城市、为这里的人民献出自己最后一份光和热。”
2006年4月8日,吴昌荣去世,老人成为秦皇岛市无偿捐献眼角膜志愿者第一人。吴昌荣说到了,也做到了。
“我不喜欢张扬,更不是临终前出什么风头,我只想做燃尽最后一点光亮的蜡烛,献出我微弱的光明。”——我市遗体无偿捐献第一人赵璟艳女士临终前在稿纸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1997年,赵璟艳不幸患了乳腺癌,病情不断恶化。并不十分宽裕的家境因为她的病情更加拮据。为了治病,夫妻俩辛苦攒下的30多万元积蓄全用光了,可还是没能阻挡癌细胞的扩散。
有一次,赵璟艳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遗体捐献的报道,得知用以医学解剖的尸体在医学院极其匮乏,赵璟艳萌发捐献自己遗体的想法。赵璟艳丈夫知道,要强的妻子一旦作出决定,就很难改变。经过多方联系,2006年9月,赵璟艳郑重地在遗体捐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次年5月2日,赵璟艳辞世,她捐献遗体的心愿实现了。这位与癌症斗争十余年的坚强女性献出了她那份微弱却坚定的光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庆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善行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中来,李庆玉捐献不久,视光眼科医院医生韦艳青又为6岁的小钟林捐献造血干细胞,李庆玉、韦艳青谱交响爱曲,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港城,感动了燕赵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