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故事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千里铁路运输线上,一列列长龙似的货车满载着社会主义建设物资,日夜不息地奔驰着;一
列列墨绿色的客车,把工农兵旅客运送四面八方。每逢夜幕降临,趟趟客车的窗口灯光辉煌,远远望去,犹如串串
流动的彩练,煞是壮观。你可知道詹天佑这个名字吗?他,就是中外闻名的我国第一个杰出的铁路工程师。
滦河架桥显神威
一八九二年,河水暴涨季节。
发源于冀北山地的滦河,穿山越岭,直泻而下。从天津伸延出来的铁路,要横跨滦河直达关外。
筑桥工地上,人声鼎沸,机声隆隆。筑桥工人正在紧张地架设滦河铁路大桥。一个身穿工作服,溅了满身泥水
的壮年人,在工地上匆忙地穿来穿去,时而到这里检查一番,时而又到那里进行指导,他忙得满脸流汗,却总也不
肯休闲。冷眼,谁也看不出他和工人有什么两样。这人就是三十二岁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年)是广东南海人。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对机械有浓厚的兴趣。他经常玩弄
自己用泥土、木块制成的机器模型;喜欢搜集些机器零件拆卸组装、有时看到新奇的东西,他非要问个究竟才肯罢
休。
他十二岁时,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自强”的口号下,选送幼童官费出国留学。充满强烈求知欲的詹天佑毅然报
了名。尽管要求人数少,考试严格,他仍以刻苦的学习精神和聪慧的才智被录取了。
昏庸腐败的清朝政府根本不重视科学,计划十五年的学习期限还没结束,就把学员全部调回国内。国外的八年
留学生活,使詹天佑深深体会到: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卖国,可爱的祖国越加贫弱,国际地位日益低下,中国人受
到种种歧视。他勤奋读书,刻苦钻研,决心运用科学技术,为祖国服务。他学习成绩优异,在耶鲁大学还没毕业,
就写出很有价值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学士学位。
清朝政府崇洋媚外,根本不重视本国人材。詹天佑学的是铁路专业,回国后,却无法投身于铁路建设事业。七
年以后,经老同学推荐,二十八岁的詹天佑才进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
中国铁路公司是清朝的官僚、买办李鸿章等人依附于帝国主义开办的。筑路资本是向英国借的,由一个名叫金
达的英国人担任总工程师。公司的大权控制在英国人手里,詹天佑处处受到排斥和压抑。尽管这样,满怀抱负的詹
天佑为了祖国的铁路能多修一寸,他把心中的闷气暂时压下去,把全部心血灌注到铁路建设上。
在修筑天津直达关外的铁路时,詹天佑常驻石门,那么,修筑滦河大桥的工程又怎么落到詹天佑肩上了呢?
原来,滦河大桥工程艰巨复杂,技术性强,难度很大。总工程师金达心想以此要挟清政府,能大捞一笔油水,
便一手大包大揽下来。金达让英国人喀克斯来包工。喀克斯只图赚钱,根本不讲求工程质量,钻探马马虎虎,桩子
还没打好,就被激流冲得无影无踪。
金达又把工程包给日本工程师。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惨遭失败。这个日本工程师只好搓手打掌,望
河兴叹,夹着尾巴溜了。
交工日期日趋逼近。眼看到手的油水要化成泡影,金达心急火燎,又请来德国工程师。这个人十分傲慢,单凭
主观想法,断然采用空气打桩法,结果连桥桩都没打下去,无奈也苦着脸告退了。
金达的算盘已经打尽,交工的日期迫在眉睫,实在无计可施了,只好把詹天佑请来。
詹天佑认真察看和分析了先后三次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对外国人只顾赚钱,任意挥霍中国资材的无耻行径
极为愤怒。他又回顾了自己负责铺设塘沽、天津铁路的过程:那时,詹天佑刚到中国铁路公司不久。由于英、德两
国争利不下,只好任用中国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接任后,立即深入到工地,与工人一起研究,一块施工,结果仅
用八十天就胜利完工了。回想过去,眼看滦河岸边的破烂摊,他更加深深感到:中国的铁路建设必须由中国人自己
承担起来。而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又必须同工人结合起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共同建设,才能成功。
紧张的工作开始了。詹天佑穿着工人的服装,他深入工棚,向有经验的老工人请教;他走进茅草屋,与当地农
民攀谈。他亲自手持仪器,和工人一道测量水深、流速、河床地质……詹天佑夜以继日地奔波忙碌,使工人很受感
动。连外国工程师也用惊疑和嫉妒的目光望着这位中国的工程师。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缜密地考察测量,詹天佑
终于掌握了十分系统而确切的资料。他决定改变桥址,用中国传统造桥的法,采用“水鬼”潜入水底,配合机器进
行打桩。在紧张繁忙的施工日子里,詹天佑从没离开过工地,他虚心听取工人的意见,随时改进工作方法,终于顺
利地奠定了桥基,完成了滦河大桥的全部工程。在旧中国,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工程师,胜利地设计、建成了第一座
铁路大铁桥,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使那些自命不凡的外国专家们也感到惊奇和恐惧。
巧夺天工的京张路
1903年,清朝政府决定建筑一条新铁路——京张铁路。
消息一传出,英、俄都抢着要派他们的人当总工程师,两国互相争吵,僵持不下,最后呕气要让这条铁路干脆
修不成,便声言:中国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他们就不过问。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政府才被迫自筑京张铁路,
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在外国专家们的眼里,中国根本没有技术人材,他们讥笑说:“建筑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
师还没有出世哩!”
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修的重要铁路。长达二百多公里,沿途连绵着崇山峻岭,横阻着悬崖峭壁。复杂的地
形给测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是,詹天佑毫不畏惧,他亲自率领工程人员,背着标杆、经纬仪,从北京出发,长
途跋涉,勘测线路。
塞外的气候,狂风怒号,灰沙弥漫。詹天佑始终热情地坚持工作。为了全面地掌握资料,他经常走屯串户,访
问当地居民;为了选好一段线路,他宁肯多跑出多少里。他常常骑着小毛驴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白天翻山越岭,
晚上还伏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彻夜不眠。詹天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这是中国人用自己的人力钱财建设的第一条重
要铁路,一定选好线!为了选准线路,在长达二百多公里的路程上,他率领工程人员,先后整整往返勘测了三次,
时间达两个月之久。
京张铁路开始铺轨了,詹天佑又同工人一道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铁路在不断地向前延伸。铁路筑到南口,居庙关挡住了去路,必须凿一条长长的隧道。詹天佑详细研究了居庸
关的地势,精确地作了计算,决定从南北对凿,到山中会合。当时正值雨季,泥水齐流,炸药也失去了威力。又没
有开山机,全凭体力,一锹一镐地蚂蚁啃骨头。有时遇上山中的暗泉涌出,又没有抽水机,只得一担担地往外挑。
詹天佑也和工人一样,趟着泥水挑着水桶排水。他常常十天半月和工人一起吃住,随时检查和指导工程的进行。
居庸关隧道开工不久,北口的隧道工程也接着开工。这条隧道长度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这就是世界知名的长
达一千一百四十五公尺的八达岭隧道。这样长的隧道从两边对凿是很难对准的。詹天佑因地制宜采用中距离凿井的
方法,他带领工人先在山顶上掘井似的往下凿,等到深度合适,再从井底分别向南北凿去。经过一番艰苦的奋斗,
克服了重重困难,居庸关、八达岭等四条隧道都打通了。
隧道工程虽然胜利完成,可是,八达岭一带峻岭连绵,地势陡峭,坡度很大,高低相差六百多公尺,怎样才能
使列车爬上峰顶呢?詹天佑便从青龙桥站起,依着山腰把铁路筑成了“人”字形。他又设计了两个大马力火车头,
这样既大大减小了坡度,又增加了机车牵引能力,终于使列车爬到了峰顶。
工程进行的时候,帝国主义豢养的外国工程师们,如金达等人,常常借打猎为名,偷偷窥视工程,他们不相信
中国人自己能设计、建设成京张铁路。然而铁的事实给他们以有力地回击。
1909年9月24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条铁路原计划需要六年时间,仅用四年就提前完工了,而且节
省了经费二十八万余两银子。外国专家们坐车观赏了全线工程,无不震惊,赞叹不止。
铁路史上谱新篇
联结各节车厢的车钩,世界上最早通用的是链子钩。这种车钩既没有弹力,又容易拉断,而且,常常造成人身
伤亡事故,很不安全。
还是在京张铁路刚开工的时候,在丰台车站铺轨的第一天,京张铁路工程队的工程列车中有一节车钩链子折断
了,造成了车辆脱轨事故,费了很大力气才恢复了原状,影响了部分列车的正常运行。那些看中国人自己修铁路气
的都眼红的外国人,抓住了这件事大肆造谣,说什么詹天佑在铺道的头一天就翻了车,这条路不用外国人,工程就
靠不住。
对于这些无耻谰言,詹天佑毫不介意。但是,列车钩链折断这件事却使细心的詹天佑受到很大启发,想了很久
很久。他想到:不仅要有坚固的路基和标准的轨距,而且,还必须使列车的车厢之间能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特别
是爬向高地或曲线运行时,要求火车必须牢固如一体,才能保证列车安全,而当时通用的链子钩恰恰不具备这些长
处。于是,詹天佑便产生了改进车钩的想法。
詹天佑的大胆设想,传到了一些墨守陈规的人的耳朵里,一这些人又是讥笑又是诽谤,认为詹天佑连世界通用
多年的车钩也要碰一碰,真是胆大妄为,异想天开。詹天佑不怕冷嘲热讽,他说:“可怕的是明明有缺点,却不肯
改正缺点。”
詹天佑改进车钩的大胆设想,直到三年后(1908年)在修筑八达岭“人”字形铁路时,得到了付诸实现。
青龙桥站外的爬山铁路,尽管修成了“人”字形,坡道较一般线路仍然大得多,陡的多。詹天佑废寝忘食,刻
苦钻研,反复设计、修改,终于改成了一种新式的自动挂钩。这种挂钩装有弹簧,富有弹力,又不用人工联结,只
要两节车厢轻轻一碰,两个钩舌就紧紧咬住,犹如一体。要分开又很方便,人们站在线路外面,只要擡起提钩杆,
两节车厢就分开了。
詹天佑刻苦钻研铁路技术。一生中,从来没放弃过改进铁路技术的研究工作。当今,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单轨火
车,早在一九一四年,詹天佑在汉口任粤)川铁路督办的时候,就耗费了很多心血和费用,做过独轮铁路的研究,
对独轮行驶脚踏式的火车,还做过公开的演讲。他还为中国铁路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材。中国最早的司机
张美就是在詹天佑培养下,成为工程师的。
詹天佑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舍出全力,做出了
卓越的贡献。詹天佑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青龙桥站敬立了詹天佑的铜像。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立下了不
朽的功勋,永远受到人民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