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光绪三十年( 1904 年),清政府决定兴建京张铁路。张家口地处北京的西北,是通往内蒙古的孔道,历史上一直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北京至张家口又是南北通商交易、清政府和蒙古王公政治交往的要道。修筑京张铁路的战略意义重大。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清政府不得不决定京张铁路用中国自己的工程师、自己的钱来建筑。英俄的企业没能得逞,便以威胁的口易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英俄两国都不提供帮助。”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
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无犹豫地接下这个艰巨的任务。消息传出,一些鄙视中国的洋人借机大肆进行攻击,英国报纸竟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 50 年。”国内一些崇洋媚外,毫无民族自尊感的人也攻击詹天佑是“狂妄自大”、“自不量力”。
次年 5 月,詹天佑被正式派往京张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他怀着为中国人民争口气的雄心壮志投入了这项工程。京张铁路由丰台经北京西南门至张家口,全程虽然只 180 多公里,但中间隔着居庸关、八达岭,层峦叠嶂,石峭弯多,工程十分艰巨。
詹天佑首先致力地测线与选线的工作。为了寻找一条比较理想的线路,他亲自背着标杆和经伟仪,在峭壁上精心测量,定点制图。他还时常骑着小毛驴四处访问老农,征求他们对线路的意见。他白天翻山越岭,晚上住在老乡家里,伏在油盏下绘图设计。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员急着结束工作,填了一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面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测量队员回答说:“差不多”。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说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当他下来时,嘴唇都冻青了。他们一共测了三条线,詹天佑最后选定通过关沟的这条线路。它比外国工程师所选路线,在隧道工程上就可减少二千多米。
詹天佑把全部工程分为三段。 京张铁路虽然已决定全部由中国人自己建造,但是外国商人仍四处钻营上下活动,有的想包揽工程,有的兜售材料。日本一个包商还上书袁世凯,说京张铁路须凿很长的山洞,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开凿山洞没有经验,建议用日本技师,带技工和开凿机器来开凿。欧洲一些国家的商人经常找上门来推销材料。詹天佑知道,工程购物有折扣,包工更有中饱私囊的机会,但国家损失甚大,铁路成本也自然提高。詹天佑顶着压力,均一一拒绝。他对所任用的人员,一律提高待遇,鼓舞其志气,对工程建造中的种种陋习则一律革除,使京张铁路风气为之一新。第一段工程不到一年就竣工通车了。 第二段工程是京张铁路中最艰巨的一段工程,其中主要是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詹天佑根据两个隧道不同的地层结构和长度,决定对较短的居庸关隧道,采用两端对凿的方法,对长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