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鸿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2524
本馆由[ xin ]创建于2010年06月12日

大桑树反“扫荡”

发布时间:2010-09-24 14:24:54      发布人: xin
    大桑树村位于乐陵西北鬲津河之南,村外有一条约几十里的宽阔林带。桑树、杨树、榆树、梨树、杏树等杂生的树木长得十分茂密,宛如给鬲津河镶上了一条绿色的锦带。1942年,我边区各级地方政府和县、区武装及军区、军分区部队机关,经常活动在这里。由于这一带党的建设和群众基础比较好,树林又密,小股敌人根本不敢来,所以在各地环境日渐恶化之后,这里就成为我各级政府和区、县武装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1943年2月23日。日寇抽调天津、沧州、惠民、德州等地的日、伪军近万人,于夜间集结于盐山、南皮、宁津、乐陵等地,准备对大桑树村一带进行“拉网扫荡”。24日拂晓,从不同的方向,向大桑树村附近的黄土窝一带逼近。我方被包围的有军区旅部、一营、二营、靖远县独立营、东光县大队、沧县县大队、乐陵县大队。敌人的轻重机枪疯狂向我军扫射,我指战员英勇还击。军区黄骅副旅长率“铁帽子五连”,越过鬲津河向东光、南皮一带转移。五连走了一程,连长杜万祥便命令战士们装上“三八”大盖枪的刺刀,戴上钢盔,扮成鬼子模样,准备随时应付敌人。不久,雾气渐渐地散了,战士们隐隐约约地看到前面来了一大批人马,黑压压地堵住了去路。杜连长回头看了看黄骅同志,意思是说:“副旅长,怎么办?”黄副旅长眯起眼睛,仔细听了听,发现对面的人群一边走,一边在乱七八糟的吆喝。吆喝声不像伪军的狂呼,也不像鬼子的嗥叫。黄副旅长笑着对杜连长说:“没关系,照直走,鬼子真不害臊,拉些老百姓来吓唬我们。”杜连长将信将疑地点点头,带着部队加快速度朝“敌人”迎了上去。不一会,逐渐看清楚了,其中果然有不少群众,此外只有大约一个中队的伪军。伪军端着刺刀,逼迫群众列成横队朝前走。这是日寇“拉网扫荡”的新花招。用抓来的群众在前面虚张声势,鬼子们则散在两旁的道沟中。如果我军被正面的“敌人”唬住,拐弯向两侧转移,那就会闯进鬼子们的“网”里,遭到他们的暗算。幸亏黄骅同志判断准确,一眼便看穿了敌人的诡计。“铁帽子五连”笔直地朝前走着。伪军远远地见“太君”过来了,赶紧向两边闪开,让出一条路来。五连指战员大摇大摆地到了伪军跟前,突然掉转枪口,用刺刀逼住敌人:“缴枪不杀,我们是八路军!”伪军吓懵了,不知所措地纷纷举手投降。有几个企图顽抗的,当即被我军击毙。“铁帽子五连”押着俘虏,朝前走了十来里路,越过鬲津河,很快便进入了东光、南皮一带的安全地区。
父亲当时任冀鲁边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他率二营向大孙家方向突围,六连走在前头,八联断后。没走多远,就遇上了打头的伪军。这股伪军知道他们遇见的是仉鸿印的二营,已经是胆战心惊了。所以没有打几下,就溃退了。接着就看见一片片多如蝗虫一样的日军打着太阳旗,向他们围过来。为首的一个鬼子军官骑在马上。父亲命令部队枪上刺刀,告诉两个狙击手:“擒贼先擒王,把那个指挥官给我干掉!” 两声清脆的枪声,那个鬼子官应声从马上栽下来。接着就是一阵手榴弹,钢六连的勇士们挺着刺刀冲入敌阵。冀鲁边威震敌胆的二营打起仗来有一个特殊的风格,只要前锋战士黏上了敌人,后续战士立即向猛虎下山一样冲向敌群,展开了白刃战。战斗愈来愈激烈。父亲看见敌人的包围圈尚未合拢,命令七连突入敌人的结合部,从侧面攻击他们。日寇受到两面夹击,开始后撤。父亲带领二营迅速从敌人的结合部冲出包围圈,渡过鬲津河,北上进入安全地带。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