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昭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217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6月07日

陈学昭佚文《访水上居民》发现记

发布时间:2010-10-13 14:18:0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2009-10-24  
 
  2006年5月14日下午,我前往古荡湾万塘路与塘苗路口的废品收购点卖废旧报纸,偶然发现废品收购点墙脚边有几捆旧杂志——18本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和出版的《旅行家》,年代为1956年至1958年。我快速浏览每一本的目录,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文章,突然眼前一亮,在一本目录中出现了陈学昭的名字,仔细一看,是她写的一篇《访水上居民》。目录中还有储安平的《阿尔泰山一带》,沛翔的《延安行》等。我翻到封面一看,是1956年的第一期。封面是万里长城,封底是奥敦(蒙古)的油画《春游》。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了第42页的《访水上居民》,文章第一段说:

  “去年十月十八日,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在我对一般季节的概念中,是无法找到适当的字来形容的,因为,我还是第一次到广州呢。”

  这篇文章共两页,约3000字,还配有新华社的一张照片“广州珠江水上居民区”。

  我毫不犹豫地向老板娘买下了所有的《旅行家》杂志。

  回家后,我认真地拜读陈学昭的这篇《访水上居民》,文章说的是1955年10月,她从杭州出发,文革陪同两位法国朋友到广州采访,18日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坐汽艇访问珠江上的水上居民,他们到了一个水上居民区,上岸后走过弯弯曲曲的木板路,来到了陈老太太家的木船上,采访她们一家七口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和新中国成立后翻了身的幸福生活。文字朴素,内容翔实,生活气息浓厚。

  上世纪70年代,我在盐官海宁三中读中学时,第一次听说了陈学昭这个名字,那是我们同学聊天,有个同学说他家有个亲戚在杭州,是一个有名的作家,叫陈学昭。学生时代的我特别崇拜作家,所以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读了《工作着是美丽的》,对陈学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1906年出生于盐官北门外的陈家埭老屋,原名淑章,17岁开始写作,笔名陈学昭。初入文坛就认识了鲁迅、茅盾、瞿秋白、周建人等著名人士,得到他们的鼓励和提携,21岁留学法国,获文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留法女文学博士。回国后她去了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

  发现陈学昭《访水上居民》一文后,我就在互联网上查找陈学昭的后人,看看能否与他们取得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海宁市政协查到了陈学昭侄儿陈伯良先生的联系方式,就复印了一份寄给了他并告诉发现此文的简要经过。6月11日收到了陈伯良先生的回信,信中说:“非常感谢,此文我亦未曾见过,在《年谱》中未曾收入,可谓珍贵难得。”他还将此文及发现的经过函告了陈学昭在杭州的女儿陈亚男女士。

  6月19日,星期一,是个高温天,上午我正在办公室突然听到门口有人叫,“顾志法同志在吗?”我抬头一看,一位我不认识的老太太拿着一个大信封往办公室里面张望。我马上应了一声。老太太走到我的办公桌前对我说:“我是陈学昭的女儿陈亚男。”我定睛一看,她中等个子,花白头发,穿着一件花格子短袖衬衫,十分精神。她是来感谢我发现了她母亲《访水上居民》一文,她说:“母亲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我也没有见到过这篇文章。在文章中配有新华社的照片,说明这篇文章在当时很重要。”临走时她给我留下了联系方式,还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她著的《我的母亲陈学昭》,另一本是《陈学昭纪念集》,在两本书的扉页上都盖了一枚篆刻的“工作着是美丽的”红色方印,还有她亲笔写的“顾志法惠存”和签名。

  《访水上居民》一文是在陈学昭百年诞辰时,被她的一个小老乡发现,这是天意也是巧合。

  (顾志法,海宁人,杭州市历史学会会员,2002年从武警浙江总队转业,现供职于杭州市规划局)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