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心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1916
本馆由[ 后继有人 ]创建于2010年06月04日

刘西瑞:怀念万达同志

发布时间:2012-07-17 10:10:05      发布人: 后继有人
资料:刘西瑞:“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2008-02-15    刘西瑞   
刘西瑞:怀念万达同志
  
怀念万达同志
 
刘西瑞
 
中国文革研究网按:1958年7月14日—18日,刘少奇到山东省寿张县视察,有报导说:少奇同志参观了台前社,社干部向他汇报说:玉米、谷子,亩产3万斤至5万斤,地瓜30万斤;宏伟社汇报说:籽棉亩产1.5万斤。少奇同志听了赞扬说:你们打倒了科学家,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一个革命。刘少奇讲话《人民日报》报导后,全国各地的实验田纷纷地把原来几千斤的牌子,换上了几万斤。大田亩产几千斤的报导,也跟着改变了腔调,变成了亩产数万斤。1958年8月,刘少奇派刘西瑞等到山东寿张县进一步了解那里的高额丰产情况写回的调查报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说:“今年寿张县的粮食单位产量,县委的口号是‘确保双千斤,力争3000斤’,但实际在搞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的指标,一亩地要产5万斤、10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样高产的指标,当地干部和群众,讲起来像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8000斤、7000斤,提5000斤指标的已经很少,至于亩产一、两万的根本没有人提了。”(刘西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下文是刘西瑞近年的一篇回忆文章,文章说,他在中央办公厅的职务,一直是个研究员。所在部门名誉上是中办直属组,实际上是中央书记处的办公室,各组都是直接向分管的书记汇报接受工作。”从下文中可以见出,文革后刘西瑞日子过得不错,与大跃进时期“共产风”、“浮夸风”等五风的狂热鼓吹者谭震林等过从甚密。
 
 
提笔写此文,不由想起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对我说过: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最欣赏最器重的是湖南的万达。
 
回想万达的为人处事,他能得到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高度称赞,不是偶然的。
 
万达同志是我的老上级,也算是老熟人了。从1940年春到1943年冬,从开辟豫北林北县(现为林州市)、林南县,到解放全林县,他都任县长,我任区长。抗日战争8年中,有4年,也是最艰苦的年代,他都是我的顶头上级。
 
解放后50多年,我先后调到华北局、中央办公厅,直到文化大革命才离开,谭震林书记领导我们组,他是湖南人,每年都派我到湖南了解情况,每次到长沙,我都要去看望万达同志;直到我离开中办、离休后,两次去长沙,也去看望了他,受到他的接待、照顾。他到北京,也去过我家。
 
几十年来,我敬重他,他器重我,关系很好,几乎无话不谈,但又不离开原则胡谈。在林县,只有工作关系,没有私人来往;解放后,只有私人来往,没有工作关系。
 
我在林北和林南城关区任区长,实际主持全区工作。当时是县委一元化领导,这样一来,每次到县总是向县委汇报工作,接受任务,与县政府的工作反而少了。“当然每次到县,也要向万达同志汇报请示工作。他特别尊重县委,从不另搞一套。四年中,万达同志关心同志、爱护同志、勇于负责的精神,我记忆特深。
 
1942年,日寇5月大“扫荡”,我区的每一个村庄甚至每一个山头,都到过敌人。群众转移山沟里,不少人家断了粮食。在紧急情况下,我和当时转移到我区的晋冀鲁豫边区工商局长商量,将备战粮取出一些借给群众,暂缓饥饿。边区政府知道此事后,杨秀峰主席非常生气,要追查。那位局长吓得不敢认帐,责任弄到我头上了。最后,还是万达同志承担责任,保我过了关。
 
也在那时,我把新发的棉上衣丢了,天气渐冷,无奈只好找万达同志了。那时物品缺,制度严,很使他为难。他想了好一阵才对我说:实在没办法给你多发,这样吧,批给你一斤棉花,你自己想法吧!幸好我有两件旧单衣,于是,自己动手两件中间夹上棉花,缝了几针,成了棉袄。到底手工不佳,穿几天,棉花下滑,没办法,只好用皮带束在腰间保暖。就这样,还是上夹下棉的怪样。万达看到后,引起一阵大笑。wengewang.org
 
1942年春,我正在涉县边区政府干校学习,大概由于我1937年曾干过一段统战工作的原故,他指定我到林南县城关区任区长,要求立即报到。当我赶到姚村时,他和当时的团政委在一起,一见面就发现我穿着一件破军衣,还露出了肩膀肉,就笑着说:林县可算太行的大城市了,你去后要作争取知识分子的工作,要召开士绅会,这身装扮可不行。边说边把他身上穿的新绿色军上衣脱下给我披上。这一举动,却使那位团政委一阵大笑,对我说:这件衣服还是后勤部从缴获的胜利品中给我的,我穿上不到半天,送给了老万,他穿上还不到半小时又脱下给你了,真够意思。
 
我到林南城关区任区长后,只有半年的时间,1943年冬,就调我到获嘉县任县长。临别时,万达同志只说了两句话,一是对县委书记说,老刘是老区长,工作不错,又是获嘉人,可以胜任。再是说到地委报到后,要找皮定钧司令员请示工作。那时候,当然没有招待吃饭送行这一说了。
 
万达同志党性强,遵守纪律。我在中央办公厅的职务,一直是个研究员。所在部门名誉上是中办直属组,实际上是中央书记处的办公室,各组都是直接向分管的书记汇报接受工作,看到听到接触的机密较多。我们外出,跟领导少,单独活动较多。对外出人员领导总是强调要多动脑子,多用耳朵、眼睛;少动嘴巴。意思是既不要指手画脚,又不准传播中央的消息,绝对做到保密。但我外出,总要遇到一些老熟人,难免要问到中央一些情况。为此,我只得避开,也得罪一些人。可到万达同志家中就很轻松畅快。只是叙叙在一块工作时的事和一些老同志的近况,从来没有问过我在中央的工作情况和中央的事。我空手去看他,他一杯茶水一点水果接待。没有请我吃过饭送过什么东西。真正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离开中办,特别是离休以后,去长沙两次,万达同志对我的照顾显得更加热情。
 
记得1990年,我去湖南游览兼采访,到长沙住下后,他让儿子到我的住处看了我,我到万达同志家看望他。当知道我正在写纪念谭震林同志文章时,就说,你可以到党史办,他们会按工作关系安排你。又说,我们有个老干部招待所,按照你的情况,可以去住。于是,他亲自送我,并交待了所长。还安排我去张家界、南岳衡山游览。当然还是不惊动公家,而是派他的秘书乘他的专用车送我去的。我离开长沙前,万达同志又到招待所陪我吃饭,还加了几个菜,说这是我们的制度。真是公私分明,一丝不苟。
 
这些年,中央、各地,在大反不正之风,更加深了我对万达同志的认识,几十年的交往中,看到他身上的是:正气、正直、正派之风,他的品格、党性实在值得纪念和学习。
(作者系中共中央办公厅离休老干部)
 
附:万达简要生平:1918年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并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在湖南工作几十年。曾担任湖南省委第二书记、省顾委主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纪委第一书记等职,是党的八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2002年8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
 
来源: 《万达纪念文集》,《万达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第447-449页,2005年,中国文革研究网录入。
 
下面是一九九四年出版的《谭震林传奇》中的一段(第四〇四页):
 
一天,谭震林打电话给工作人员刘西瑞(地师级干部),叫他到他家里来一趟。见面时,谭震林对刘西瑞说:“老刘,七弟德生来了,他想到香山看看,最好你陪他乘公共汽车到那里去玩玩。”
 
刘西瑞感到有些奇怪,觉得谭震林有专车,又有秘书,警卫人员,去香山容易得很,干么找我呢?谭震林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老刘,你与德生是老相识,请你陪他玩玩。你知道我的习惯,不能动用我的专车为亲属服务,你就委屈一下,带他乘公共汽车去。”
 
刘西瑞欣然应允,陪德生在香山玩了一天。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