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1174867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9月11日

路易·艾黎-晚年生活

发布时间:2010-12-24 10:51:52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病痛

  进入20世纪80年代,艾老的心脏病不时发作,一次又一次的皮癌手术令他十分痛苦。但他仍坚持每年一度的例行出访,而且仍对他过去工作过的偏远地区、建设中的工地,以及刚发生过水灾、地震等灾害的地方最感兴趣。改革开放、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上来,这些新气象给他的晚年注入新的生机,令他快慰不已,但“文革”的后遗症和向西方敞开大门引发的新问题,又开始使他担心,深怕外国一些坏东西乘虚而入,让中国的发展走弯路。他每次外出归来,总要把看到的问题上书报告,提出意见和批评。他去海南时看到,海南岛森林被毁日趋严重。在琼中,人们把硬木料锯短当柴烧,松涛水库汇水区的五指山区也在砍伐森林,一旦发生大暴雨会导致洪水,冲垮水库大坝和过窄的溢洪道,使农民蒙受重大灾难。他参观广西红水河水电站,发现红水河的淤沙将会给水电站造成越来越大的问题。回到北京后日夜不安,立即向中央反映。他看到广西松林大面积枯死十分着急,建议赶快引进吃松毛虫的鸟蛋,“因为松毛虫的扩散将使松树生长区出现新的水土流失,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青少年教育

  艾黎牵挂的另一问题,是对外开放后的青少年教育和社会上价值观的功利化。1982年他在庆祝山丹培黎学校建校40周年大会上,特别讲了这样一段话:“作一名今日的中国青年,远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青年更优越。因为没有哪个地方有如此多的挑战,如此规模宏大的工作,也没有哪个地方个人创造性和集体力量是如此重要。”他告诉学生们:“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伟大的人?不是靠耍政治诡计,不是靠攀龙附凤,是要靠不断努力去取得客观的看法,锻炼自己,积累知识和经验,学习如何同他人合作,在需要完成的巨大任务面前保持像周恩来那样的谦虚。一个伟大人物应该不骄不傲,朴实审慎,实事求是,使其思想有扎实的基础,有涵养,而且心怀坦荡……一个人被提拔还是一直做普通工作,这并不重要,真正的伟大不仅有益于你自己,也使你接触到的人都受益。”艾老的这番话语重心长,提醒年轻人不可无尽无休地追求物质生活,忘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学校重建

  艾黎晚年最感欣慰的事,莫过于工合的恢复和山丹培黎学校的重建。为实现这两个愿望,他等了35年。原以为,这两项起于抗战年代,一度蜚声海内外的事业,能在新中国建设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不料解放后培校迁至兰州,改成石油部下属的石油技工学校,工合协会被“大一统”统入中华全国合作总社,为支援工合而在香港组成的工合国际委员会停止活动。一时间,工合和山丹培校销声匿迹。但艾黎和他当年的工合战友始终坚信,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曾经被民众所欢迎,代表公平、公正、民主等合作社价值观的工合,培养能“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实用人才的山丹培黎学校,都是利国利民、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好事。借助改革开放好时机,在中央和甘肃地方政府,以及国内外热心人的支持下,二者终于在艾老在世时,得到恢复重建。
  晚年的艾黎生活是幸福的。作为对外友协的常住外宾,他在工作和生活上一直有专人照料,他的一身正气和朴实作风感染了许多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从80年代起,友协帮他把数十年搜集和珍藏的近4000件中国古文物和艺术品,陆续运往山丹,作为他留给第二故乡的赠礼,了却了他一大心愿。王炳南会长还决定在友协专门设立艾黎研究室,协助他完成自传、整理资料档案、安排藏书赠送给人民大学等工作。就在他圆满地打理好一切后事,欢度过90岁寿辰之后,于1987年12月27日溘然长逝。
  艾黎终生未婚,不少人对此曾有过种种猜测。其实他并非有意选择独身生活,多少不同国籍的女性仰慕他的品德和才干,大多因志虽同而道不合,最后止于做终生好友。他自己也并非没有中意的人,但年轻时他认定,在革命中,一个人不该有家室之累,有家室而不能给家人带来幸福,会有愧于。一年又一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然而,艾黎很早就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家庭,20年代他在内蒙古和洪湖的救灾工作中,收养了失去父母的孤儿阿兰和迈克,在抚养他们成人后,送到延安去参加抗战;40年代在山丹办学时,又在乔治·何克不幸病逝后,继养了母亲病故、父亲为革命逃亡延安的聂家四兄弟;解放后他抚养革命烈士邓中夏的侄儿邓邦镇完成美术学业,为他成家立业创造条件。由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妻子儿女们组成的艾黎中国大家庭,晚年给了他的家温暖与欢乐。山丹培校培养出来的几百名学生,不时从全国各地传来工作有成的好消息,使他精神上得到极大慰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