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何蕾很好地传承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精神
而作为“80后”一员,何蕾舍己救人的事迹经媒体报道之后也引起同龄人的深刻反思。2010年,整个“80后”一代人都开始迈进30而立之年。这一代人能立得起来吗?社会学家认为,“80后”、“90后”已经依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世界工厂”一线劳动者的主力军。而国内外舆论也应该珍视“何蕾现象”,以宣传“80后”先进典型、传播英雄事迹为契机,为和谐社会留住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尽快为“80后”正名。
一个善良的家庭培养了一个善良的女儿,他们的故事却感动了无数的“80后”。“我看到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是惋惜,因为她的不幸让我感觉挺震撼的。”2010年2月1日,正在北京邮电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的“80后”女生申卉告诉千龙网记者,救死扶伤乃是人的良知所在,不管是哪一代人都应该这样做,其实这和“80后”也没太直接的关系。但是,在车祸面前,人们往往怕这怕那、望而却步,而何蕾的行为是一种淳朴人性的反映,只是何蕾的不幸,让“救死扶伤”更显得伟大。
“我个人认为何蕾的行为是值得尊敬的,如果是我,我选择了去救人,不管是真是假,那我是不会在乎自己的生死的。每个人信仰不同,看待生命和生活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向她学习这种精神,现代社会就是太缺少雷锋精神了。”刚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80后”女孩黄滴滴还认为,其实如果这个女孩没有牺牲,也不会被社会与媒体所关注。
时至今日,“80后”英雄何蕾安息之地无碑无文,还是原来的空框架
更发人深省的是,如果在“12.25”连环车祸案的第一起车祸中,肇事司机不是逃逸而是勇敢承担起责任;如果在何蕾之前有人停车救助,也许就不会发生何蕾见义勇为而牺牲的悲剧。“这说明当社会同情心受到严重伤害之后,一些的人社会责任心已经缺失,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淡漠。”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博士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认为,传媒和受众对“何蕾现象”的热心关注,恰恰体现了人们对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珍视与期盼。
荆州“18人梯”勇救落水少年和荆门何蕾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也再一次证明“‘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个伪命题。2月7日,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教授告诉千龙网记者,几年前,人们都说我们的“80后”、“90后”孩子都有“421”综合症,即4位祖父母、2位父母宠着1个孩子。孩子是全家的“掌上明珠”、“小皇帝”,他们自私自利、不太在乎他人的感受,没有责任心,只懂得享受不知道付出。“80”后一代人成年后,又被一些媒体抓住个别现象就给整个一代人贴上“月光族”、“啃老族”、“襁褓青年”、“闪婚闪离”等诸多负面标签,“一竹竿打倒一船人”。
不但国内的舆论这么说,而且连国外的媒体也曾如此评价中国的“80后”、“90后”。2004年2月,美国《时代》杂志还将“新激进分子”春树作为封面人物介绍,将她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一起被认为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并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文章以“ling lei”来称呼他们,认为他们是“中国的新激进分子”。还有些外国媒体甚至据此荒唐地预言,中国未来几年将出现劳动力短缺。
“当时我在日本的一次研讨会上就开始反驳这种错误的言论,如今历史证明也是如此。”陆学艺解释说,“80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很自信、有主见,敢于表达,不相信说教,喜欢独立判断。理性化和人本化是他们身上的两个最显著特征。他们在2008年“奥运火炬海外传递”、“5.12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却远远超出了社会的预期,令全世界都为之刮目相看。
陆学艺介绍说,如今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而在“世界工厂”三大产业第一线劳动的人全部都是“80后”、“90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50后”、“60后”、“70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80后”、“90后”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们生活条件优越、体格发育好、见识多、视野开阔、思想灵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这两年,大到维护国家主权、抗震救灾,小到日常的见义勇为,“80后”、“90后”他们都很好地传承了人类共同的美好精神。由此可鉴,中华民族的后代是一代更比一代强。陆学艺还认为,国内外的舆论也要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珍视“何蕾现象”,大力宣传“80后”、“90后”英雄,并以宣传先进典型、传播英雄事迹为契机,为和谐社会留住公平正义、诚信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