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蕾冲锋陷阵常助弱势群体化干戈
稍稍梳理一下何蕾生前留下的“精神遗产”,无一不令人肃然起敬:在荆门市掇刀法院立案庭担任书记员时,何蕾经常冲锋陷阵帮助一些缺钱打官司而又身陷困境的弱势群体调解矛盾——她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照顾一位要状告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老太太,从而感动了其子女;她像对待自己兄弟一样为一个小商贩追回欠款、为一群建筑民工讨回工资;她像对待自己姐妹一样为一位诉求离婚的妇女而三上武汉找回她已有外遇的丈夫,撮合一对即将分道扬镳的夫妻又重归于好。
“何蕾大学毕业后在法院立案庭担任书记员时,很多社会矛盾在她的疏导下就化解了。”2010年2月16日,时任荆门市掇刀法院立案庭庭长的黄正义也向千龙网记者透露,立案庭主要负责立案审查,是法院与当事人接触的最前沿阵地,何蕾从武汉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被派遣到湖北荆门市掇刀法院立案庭担任书记员。
2003年夏天,荆门市麻城镇有一位老太太由于其子女不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她没有钱吃早饭、也没有钱乘车,就独自一人走了4个多小时来到掇刀法院准备状告其子女。何蕾接待这位老太太并了解其处境后,她不仅给老太太买吃的,给老太太2元零钱坐车回家,还在车站临别时塞给了她300元生活费。随后,何蕾又和同事紧急赶到老太太的家里去劝导其儿女,其儿女得知何蕾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去照顾他们的母亲后,他们当即便向老太太悔过自新,而老太太也感动得要给何蕾下跪。
而对于小商贩、建筑民工的欠款和欠薪的诉求,何蕾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讨要欠款和工资。2003年春节前夕,为了要回一家建筑队工头拖欠的2700元建材款,荆门市掇刀区汉正街一家建材门市部的小商贩刘先生来到掇刀法院立案庭,准备起诉该建筑队的工头陈先生。何蕾接案后,立即向其领导黄正义做了汇报。黄正义安排何蕾先去找到这个工头陈先生了解详细情况。
2004年,何蕾因工作成绩优异,被荆门掇刀法院选派去北京国家法官学院进修
“何蕾找到这个姓陈的工头后,他说他没有钱,因为建房的业主还拖欠他的工资。”黄正义说,何蕾经过走访调查后发现,这是一个案中案。原来,姓陈的工头原本和这家建材门市部小商贩刘先生很熟,平常陈工头要用水泥、钢筋等建材时,都是去刘先生那里购买。陈工头每次都是拉一批建材、先支付一部分钱,最后还剩下大约2700元没有支付给刘先生;而建房的业主也以建筑质量和扫尾工作没有做完为由,又拖欠了陈工头等一群民工的工资。
“这是一个‘连环债’。实际上,建房的业主和陈工头都不想给钱,一层赖一层都想一赖了之。”据黄正义回忆,当时,受害人刘先生得知法院当时的诉讼费要缴纳500多元,也有点犹豫,他希望法院能帮助他协调解决。这时,何蕾就将刘先生、陈工头和建房的业主这三方都叫到一起来协商解决。
“如果陈工头手中的建筑材料没有用完,把材料拉回来还给刘先生,刘先生也表示能接受。但是,陈工头把建材全部用完了,那当然是要支付全部货款;而陈工头他们把建房的活都干完了,业主也应该及时结清民工兄弟们的工资,他们全家都在等着这点钱回家过年呢。”何蕾当场跟大家摆出事实、讲清道理后,建房的业主和陈工头都很快表示要一次性全部结算欠款。由此,案中案、“连环债”也全部迎刃而解。
在该法院立案庭,何蕾不但常常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还为一位诉求离婚的姐妹,三上武汉、四处奔波、费劲周折帮助找到其丈夫,并好心相劝夫妻双方相互谅解、言和。2004年7月,掇刀区的一位大约35岁的妇女张女士来到掇刀法院跟何蕾哭诉称,其丈夫在武汉打工有了外遇,他常年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生活费,她独自一人抚养7岁的女儿,生活十分艰难。她想干脆离婚。
“当时,何蕾根据张女士提供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她丈夫一直不接电话。没有办法,我只好和何蕾一起到武汉去找她的丈夫。”黄正义说,由于张女士提供的地址也不够详细具体,他和何蕾第一次去武汉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她丈夫暂住地的方位。
“像这样地址不清楚的情况,我们法院完全有理由可以拒绝受理。”黄正义回忆说,由于何蕾去这个妇女家里了解到她带着女儿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很艰辛,因此,何蕾坚持要设法找到这个妇女的丈夫,劝其回头。
后来,何蕾和黄正义第二次去武汉寻找,他们四处打听找到了这个妇女的丈夫的暂住地,他们敲门敲了很久,却一直没有开门。无奈,他们再次无功而返。由于何蕾的执着,黄正义也再次陪同她第三次去武汉寻找,这次他们巧遇她丈夫暂住地的房东。这个房东听说其体貌特征之后,确认有一个荆门籍的人在此居住,何蕾和黄正义这才找到其本人。
“我们把这个妇女的丈夫带回了荆门。我当时认为他们夫妻两人感情没有完全破裂,还可以修复,就让何蕾去劝导他们别离婚。”黄正义介绍说,回来后,何蕾又将他们一家三口都叫到一起来进行劝解。何蕾既列举张女士这些年独自抚养女儿的艰辛和对李先生的深厚感情,又列举双方离婚的严重后果和对孩子的身心伤害等不利因素。何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劝导,令这对夫妻感动不已,张女士随后取消了离婚的诉求,一家人又有了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