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1888—1964),广东省高州县人。1957年9月—1964年10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24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农学部毕业。回国后任国立广东大学(后改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1964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同时还是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的通讯院士、荣誉院士。周恩来总理誉其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丁颖教授毕生从事水稻研究工作。1926年在广州郊区发现野生稻,1933年发表了《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的新种》,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否定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之说。
他长期运用生态学观点对稻种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稻种分类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稻作区域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进行水稻杂交育种研究。1933年选育的“中山一号”是世界上第一次用野生稻种质与栽培稻育种工作的成功尝试。1936年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千粒穗”品系,曾引起东亚稻作学界极大关注。他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选育出60多个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作出了贡献。他还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为开展品种选育和繁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丁颖晚年主持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研究,其成果为我国水稻品种的气候生态型、品种熟期性分类、地区间引种及选种育种、栽培生态学等,提供了可贵的理论依据。
丁颖教授一生撰写了140多篇水稻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已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丁颖稻作论文选集》。此外,还主编了《中国水稻栽培学》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