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秒生死抉择冯思广壮烈牺牲(2)
http://www.oyesgo.com 2010-05-20 13:21 大众网 编辑:黑龙

驻地群众为冯思广烈士送行。
44毫米的人生光芒
时间再次来到2010年5月12日,一个并不普通的日子,英雄回家的日子!
当天上午,山东省茌平县烈士陵园里哀乐低回,主干道苍松翠柏间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冯思广烈士”。
一辆车头挂着黑花挽着黑纱的汽车,缓缓驶进陵园。满脸垂泪的冯思博双手捧着堂兄冯思广的骨灰盒慢慢走下汽车,走向烈士纪念堂,紧跟其后的是烈士的年迈双亲,沉浸在丧子之痛的巨大打击中,他们很难站立起来,在官兵的搀扶下不停地抽泣着,哀痛欲绝。
自发赶来的乡亲、同学、朋友和地方政府领导,目睹英年早逝的烈士遗像和悲恸难当的烈士父母,泪水夺眶而出。在走过了短暂却光荣的28个年头之后,冯思广回家了!
冯思广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肖家庄乡冯营村。家境并不宽裕的冯家,在当地乐善好施却是出了名的,也培养了一个仁爱、善良、勇敢、坚毅的好儿子冯思广。
冯思广从小就有一个飞天的梦想,就在他高考的那年,他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他要参加招飞!要当飞行员!可惜,在千选万选的招飞过程中,冯思广与梦想失之交臂。为此,他还痛苦了好一阵子。在他靠着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后,又一个招飞的机会摆到了他的面前。冯思广兴奋极了,深埋心中的梦想之火再一次被点燃。这是他把梦变成现实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他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这次他终于成功了!于是,冯思广放弃已经找好的工作,毅然走进军营。

冯思广烈士的妻子田文君在追悼会上。

济空领导慰问冯思广父母。
穿上“空军蓝”后,冯思广便不再仅仅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也成了一名祖国蓝天的守护者。
在部队,冯思广每月开销也就百十元钱,主要买点日常用品,其余的钱全部寄回老家,让父母偿还读书欠下的债务。一只普通的塑料水杯,他用了4年,并且走到哪都随身带着,旧了也不舍得换一个。每次回家,他都要帮父母一把。去年中秋节部队放假3天,正好赶上家里秋收,冯思广一回到家就进地里干活,归队时是从地里直接去的汽车站。
冯思广是一名“80后”,但他却没有很多同龄人的浮躁,而是埋头钻研、虚心学习,尽管由于身体原因他曾两度病倒,但他两度用坚韧和毅力战胜疾病,再度飞天,直到他永远离开的那次飞行,冯思广仍在努力地让自己的飞行更加完美,然而,为了他保护着、热爱着的人民他已经永远与钟爱着的蓝天融为一体。
在冯思广短暂而华丽的人生中很多距离已经无从衡量,从养育自己的农村到求知的大学有多远,没有人知道;从丰富多彩的大学到令他向往的军营有多远,也没有人知道;但是,在冯思广的人生中有一个距离尽管他本人已经无法知道,我们却应该铭记:冯思广牺牲后的飞参判读显示:飞机失去动力的危难间,他和战友用和生命一样宝贵的时间把飞机驾驶杆前推44毫米,飞机由仰角12.3度变为俯角9.8度,这44毫米,保护了人民,为了这44毫米,冯思广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飞机坠落现场附近的居民区
一次飞行轨迹的强行改变,改变了一个年轻飞行员的生命轨迹,却保护了众多居民家庭的正常生活轨迹。冯思广离开了,带着亲人和爱人的无限牵挂,带着战友的无限怀念,带着人民的无限崇敬!
生命因高度而美丽,境界因高度而升华。两名飞行员毅然推杆44毫米,下降的是飞机的高度,上升的却是人生高度。冯思广永远停留在28岁的人生高度上,但人民空军飞行员热爱人民的崇高境界,再一次跃上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大众网记者 冯炜程 吴哲 特约记者 李广君 崔志伟 方文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