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精神只是官场版的雷锋精神
在很多关于焦裕禄的叙述中,都认为新华社或者说穆青他们是"焦裕禄"的发现者。作为当时的开封地委书记,张申指出,焦裕禄刚刚去世,开封地区就下发文件,号召全体党员向焦裕禄学习;随后学习焦裕禄扩大到整个河南省。至少在穆青的"大通讯"出台之前,焦裕禄在河南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优秀党员"。对于长期从事宣传工作,并且善于制造"典型"和"榜样"的焦裕禄来说,死后成为一个"典型""模范",似乎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张申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说:"焦裕禄去世后,我们认为这个同志很好,精神可嘉;当时地委就发出向焦裕禄学习的通知;以后又报到了省里,省里也通知学习焦裕禄。"
根据当时宣传工作的规定,穆青他们采写的"大通讯"在发表前需征求地委意见,或者说"审查"。张申回忆说,当时是周原送来的稿件,他没有见到穆青。看过稿子之后,张申只提了两点,即突出毛泽东思想和加强阶级斗争。事实上,张申看到的稿子与他后来在报纸上看到的稿子完全不同。他对那篇"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到迷惑不解,因为过分地渲染和夸大,使文章中的"焦裕禄"与真实的焦裕禄完全是两码事。他搞不清这篇"大通讯"到底是新闻报道、报告文学还是纪实小说。
这篇"大通讯"开头写道:"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作为提议并力荐焦裕禄的开封地委书记,张申在这里虚化为一个"党"字。毫无疑问,张申是一个重要的当事人,而在穆青他们的采访和征求意见中,张申却被轻易地掠过了。另一方面,在整个"大通讯"中,副书记张钦礼却被浓墨重彩地塑造成为焦裕禄肝胆相照的"良师益友"和"亲密战友"。这是令张申感到吃惊的另一件事。
张申印象中,张钦礼虽然很有工作能力,但权力欲极强。在指派而非选举的体制下,张钦礼一直"李广难封"。王金碧下台后,张钦礼未能如愿升任县委书记,而是空降来了焦裕禄,因此从一开始,张钦礼便对焦采取不合作态度。焦裕禄为此非常苦恼,曾专门向地委提出把张调走的要求。张申从兰考的工作现实出发,给焦裕禄做思想工作,让他克服眼下的困难,不仅不要介意张的抵触情绪,还要团结张一起搞好兰考的工作。再说,张钦礼20岁就做副县长,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兰考的情况。从后来的效果看,焦裕禄接受了张申的这番建议,全力支持张钦礼负责的"除三害"工作。在以后一年多时间中,焦裕禄没有再提类似的要求,即使如此,也绝对谈不上张钦礼与焦裕禄之间有多么默契融洽。
焦裕禄逝世后,张钦礼主持了一年兰考工作,颇有成绩。他本以为这次该舍我其谁地成为兰考的一把手,结果再次梦想破灭;空降的周化民成为兰考县委书记,同时还调来了一位新县长。正是在这种怀才不遇的困境中,张钦礼意外地邂逅了穆青一行,他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从此彻底改写了他的仕途和人生。在一种个人化的叙述与文学化的写作中,在林彪与毛主席成为"亲密战友"的时代背景下,大通讯营造出一种极为煽情的感染力,焦裕禄被塑造成一个上帝派来天使——"毛主席的好学生";而张钦礼摇身一变,也成为焦裕禄的"亲密战友"。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穆青与冯健、周原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次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全文播发了这篇长篇通讯。据说节目录制过程中,播音员齐越几次泣不成声。这次声情并茂的节目播出后,整个中国为之感动落泪。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和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在一种统一和唯一的宣传工具作用下,仅仅一夜之间,早已不在人世的焦裕禄就被塑造为雷锋之后另一个神话。在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的热潮中,毛主席两次接见焦裕禄的儿女。1966年9月15日,毛主席接见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不久之后的国庆节,毛主席又接见了焦裕禄的大儿子焦国庆。
在新中国历史上,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是两场巨大的民族浩劫,焦裕禄来到兰考的时间恰好是在大跃进之后和文革之前。在这样一个风暴的间歇期,焦裕禄得以完成他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朴素理想。毫无疑问,出身贫寒的焦裕禄始终保持了一种勤俭朴素的美德,因而成为一位恪尽职守的好官僚——"人民的公仆"。这位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的"县官"面对体制的压力,他更能体察民间的疾苦,对民众保留着深深的同情。当他发现"党的路线"与民众的现实需求发生冲突时,焦裕禄极其灵活地选择了面对现实,这种务实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他不顾"以粮为纲"政策,大胆地支持少退林地,并支持对林业采取包给个人的办法。这些看来完全符合实际和常识的举动在当时的政治层面无疑是充满风险的,这也是焦裕禄的人性之美。
从另一方面,焦裕禄也是一名"党的好干部"和"毛泽东的好学生"。正如那篇大通讯所言, "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他无力改变残酷的政治现实。他不可能偏离"阶级斗争"和"大锅饭"的所谓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太远。焦裕禄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雷锋般的政治神话,一个重要的标签就是"毛泽东的好学生"。广为传扬的许多焦裕禄语录与"雷锋日记"具有相似的话语方式,比如"干劲不足的时候查思想,思想不通的时候,就要加紧读毛主席的书";"有党的领导,有毛主席著作,有几十万人民,只要干,一定能在困难当中闯出一条路来,一定会改变兰考的面貌"……显然,焦裕禄精神只是官场版的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