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是山东淄博人
焦裕禄是山东淄博人,出生于1922年,念过几年私塾。在那个战乱年代,他的经历很是坎坷,甚至坐过监狱,自然也少不了挨打。1946年,焦裕禄参加了中共。据张申回忆,焦裕禄喜欢留偏分头,瘦长脸,大眼睛,中等个子,很有气质,讲话时爱叉腰。他性格比较温和,平易近人,人很聪明,做事利索。因为做过长期的党内宣传工作,他很会抓典型,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焦裕禄讲话总是很有感染力,对工作也非常热忱;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把一天的工作再回想一遍,他说就像"过电影"。
1948年夏天,张申被上级派遣到河南尉氏,担任中共尉氏县委书记,这是他第一次遇见焦裕禄,焦裕禄当时是宣传部干事。顺便提一下,焦裕禄的爱人徐俊雅也是尉氏人。当时战乱与饥荒不断,农民饿死者不及其数;很多人在逃荒的路上,因饥饿倒毙于沟壑,惨不忍睹。张申率领干部群众,将这些无人收拾的尸体统一安葬,并召开了一场隆重的公祭大会。张申安排焦裕禄来撰写祭文。焦裕禄只用了一夜工夫,就写出一篇感人肺腑的祭文:"风打头,雨打脸,干了一年又一年……"
次日,在尉氏县城北一座大庙前面的广场上,全县万人公祭大会正式举行,方圆几十里赶来的群众烧纸烧香,放鞭炮,超度亡魂。在公祭大会的高潮,焦裕禄亲自朗诵祭文。这篇祭文在焦裕禄的声泪俱下的朗诵下,使参加公祭大会的所有群众都为之感动落泪,现场哭成一片。借此机会,党员干部积极激发群众"挖苦根",煽动穷人们对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和为富不仁的地主阶层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作为会议主持者,焦裕禄发动义愤填膺的群众参加革命,一起推倒蒋介石政权、解放全中国的苦难农民,号召青年农民当兵入伍。结果公祭大会变成了招兵动员大会,小伙子们纷纷报名,非常踊跃。张申和焦裕禄请他们跟家人商量好,三天以后再来,结果很多人第二天就来了。很快就招了一二百人,交给部队直接带往前线。
淮海战役是彻底改变国共军事力量平衡的真正的"大决战",战役在1948年冬天打响以后,接上级指示,张申负责组织尉氏、长葛和扶沟等三个县的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组成运输队和担架队,支援前线部队作战。他们共组织了600副担架,4个人抬一个。这支2000多人的民工队伍以党团员为骨干,包括很多先进分子和积极分子,浩浩荡荡开往前线。走到太康一带,谣传说前面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一些民工就吓得脱离队伍逃跑了。焦裕禄听说后非常生气,领着一些精干党员追赶,很快就把这些逃跑的民工抓了回来,而且还狠狠地打了一顿。
焦裕禄因为此事受到了张申的批评:"共产党员怎么能打人骂人呢,他们又不是敌人,民工都是自愿的,不想干就可以回去,不能强制。"等他们的民工队赶到蒙城时,战事已经结束,担架队抬着许多伤兵送往战地医院。陈毅说过,淮海战役是农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焦裕禄从这件事吸取教训,在他后来到兰考主持工作时,专门制订了《干部十不准》,其中一条就是"不许强迫群众做任何事情"。
1952年进入土改复查阶段,张申是中共陈留地委宣传部部长,焦裕禄担任共青团陈留地委副书记。张申和焦裕禄作为一个工作队进驻杞县云所村,发动贫雇农反对地主富农。当时新政权刚刚建立,国民党政权的影响还是很大,当地因为交通不便,匪患仍然很严重,工作队的压力很大。有一天晚上,焦裕禄跑到莲花坡村,找到张申求助,说是有土匪要杀他。张申鼓励他"邪不压正",并给他支了一招。焦裕禄回到云所村后,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农民揭发土匪流氓的恶行,将"坏人"都指名道姓地暴露在阳光下。在焦裕禄正义凛然的积极鼓动下,会议现场正气高扬;一直生活在恐惧中的人们看到有人主持正义,纷纷站出来揭发恶人恶行,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匪恶霸的憎恶和警惕,也起到了极好的震慑效果。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保护,工作队也就安全了;土改复查工作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一个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基层政权初步稳固下来。
张申从1954年开始,担任开封地委书记长达15年。1959年,张申因为质疑大跃进被罢官下放。1961年吴芝圃事件后,被批为"右倾机会主义"的张申获得平反,官复原职。当时,兰考县委书记王金碧因生活作风问题下马,兰考需要新的县委书记,但兰考艰难的境况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张申经过反复考量,提议由热情质朴的焦裕禄担任新的兰考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