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炽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06803
本馆由[ 王庆红 ]创建于2010年04月04日

廖烈南:无私奉献的楷模

发布时间:2012-01-28 10:41:29      发布人: 王庆红

   

——缅怀王义炽同志

 

1949年年底,汕头解放后,王义炽同志奉命接管了海滨中学。翌年,由于新形势的需要和广大华侨的要求,上级批准海滨中学改为广东省汕头华侨中学,王义炽任副校长,负责学校实际工作。在这期间,王义炽校长为将这所旧学校改造成为人民需要的新型学校,呕心沥血,身体力行,认真严格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统战政策,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团结广大教师,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有条不紊地开展校内的各项改革工作,对原有的不合理规章制度以及带有反动色彩的教育内容,大胆进行改革。在他的带领和广大师生的努力下,使这所学校能够在短期内步上正轨,学校教学秩序安定,教师勤教,学生勤学。虽然在解放初期,社会上各项政治运动较多,学校也不可避免地要积极组织师生参与,王义炽同志一面领导全体师生积极参加各项运动,接受教育,一面抓好教学工作,安定教学秩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使政治运动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因之,在短短时间内,华侨中学便成为秩序井然、生机蓬勃、在汕头市享有较好声誉的新型学校。

华侨中学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感召下,广大热心爱国的华侨青年学生,便一批批蜂拥回归祖国接受教育,首先是一大批泰国爱国青年侨生前来,之后,便陆续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地青年侨生,不断来到汕头华侨中学学习,人数多时达数百人之多。这些爱国侨生在王义炽校长的亲切关怀和老师们的殷切教育下,生活在无比温暖的大家庭里,春风化雨,其乐融融,在华侨中学的大熔炉中锻造成长,接受新思想新教育的熏陶,其中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为祖国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王义炽校长爱生如子,对广大侨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每逢中秋、元旦、春节及其他节日,王校长必定和侨生们一起聚餐,一起开文娱晚会,使侨生们真切地感到学校如家庭般无限温暖。王义炽校长还经常在晚间到侨生宿合问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鼓励他们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王义炽校长对华侨中学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众所皆知的,所以,人们一提到华侨中学,总是要和王义炽校长联系在一起。在侨中工作过的老师和读过书的学生,总是念念不忘在侨中那段难忘岁月所凝成的感情,尤其是侨生们,更是感到师恩难忘。回想起当时在校的情景,心头总是暖呼呼的。不少侨生有机会回国,总要前往拜会王校长和老师们,报答养育之恩情。

王义炽同志后来调到市教育局担任局长,担子更重,任务更繁忙,他总是任劳任怨,忘我工作,他主持汕头教育工作三十多年,鞠躬尽瘁,对汕头教育的调整、巩固、改革、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义炽同志除了在工作上的忘我、兢兢业业,尽职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外,他在为政清廉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为官(校长、局长)三十多年,廉洁奉公,从不多吃多占,从不接受人家送礼。记得大概在1980年前,王义炽重任教育局长时,有位中学校长出国探亲回来,拿了一包西洋参送到王义炽家里。王义炽同志下班回家后得知此事,当即叫其儿子将这包西洋参送还该校长。还有一件事,文革前,王义炽同志全家住在民生路教育局内的一个房间,因需要从室外走廊接一条水管到厨房里,这本可以由公家负责,但他坚持自己出钱。此类情况,还有许多,不胜枚举。王义炽同志由于子女多,经济并不充裕,靠他夫妻二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但他克勤克俭,宁可自己生活过得紧些,也不多占公家一分钱,更不接受人家的送礼。王义炽同志大公无私,不以权谋私,还表现在他不为自己子女谋方便。他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分配工作,按当时情况,他是教育局长,大权在握,完全可以将其女儿安排在汕头教书。但他不这样做,而是由组织安排其到饶平山区。又如他的外孙女,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王义炽同志也没有利用职权,给其安排工作,而是由别人帮忙,让她到一所学校任临时工。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义炽同志是何等地严格要求自己,洁身自爱,不利用职权谋私利,这和当前一些为官者,伸手要钱要物,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恶劣行为,真是天壤之别。

王义炽同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热爱教育事业,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在他晚年,还不顾多病的身体,担负了全市关心青少年教育的“关协”工作,日夜辛劳,带领“关协”的老同志,认真开展青少年教育的调查研究,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王义炽同志的无私奉献,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缅怀王义炽同志,就是要将这一位好干部、好党员的高尚思想境界,继续发扬光大,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1年11月20日   

(作者系原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校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