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找到了阿炳
阿炳的音乐是应该跪着听的。这句话多么让人震撼,几乎,它将一个人的名字举起来,放在了月光上。说这句话的人叫做小泽征尔,闻名世界的指挥家。
阿炳好学,遇到一个胡琴的名师,明知道人家正在吃饭,还跟着去打招呼。他是个盲人,对于世界的触摸方式,便是听对方说话,听到了,便觉得踏实。
他为了能拉好一曲《梅花三弄》,竟然转折打探,拜访了十八个师傅。阿炳深知自己靠卖艺为生,艺如不精,便是砸了自己的饭碗,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用胡琴模仿人的声音,他也格外地用力。路过的人如果舍了钱给他,他会用胡琴拉出“谢谢你”、“再会再会”等声音。
一个画家回忆阿炳的片断,说他用胡琴表演“狗抢肉骨头”,可以将一场黑狗和白狗争抢一块肉骨头的全过程表演得惟妙惟肖:骨头掉落在地上的声音,黑狗的叫声和白狗的叫声不同,两只狗争抢的声音,还会有第三只狗加入进来,店里老板娘听到群狗乱吠,拿起扁担朝一只狗的屁股上打去,狗一声惨叫,群哄而散。
仅是看这描述的文字,便会心跳加快,那种纯民间的手艺多么动人,那是声音对声音的找寻,一根丝弦将暖热的世事全都集中,然后用心慢慢释放出来,既陶醉了听者,也陶醉了拉琴的人,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啊,一想起音乐,我总能想到闪光的文字。
如果一段文字,能有让人想到音乐,或者声音,那一定是丰润的好文字了。同样,一段音乐,如果能让人想到尘世的疼痛和暖意,则一定是好音乐了。
阿炳是一个盲艺人,除了拉二胡和弹琴,他最拿手的是,评说新闻。在北方就是说“快书”,而在无锡就叫做“说新闻”,阿炳为何一生穷困潦倒,是因为他抽鸦片烟。解放后,为了能躲过戒烟的痛苦,他还曾虚报过自己的年龄。所以,一直到现在,阿炳的年龄一直是个谜。
阿炳说新闻,除了说身边的事情,还会说一些好笑斗乐的段子。比如他有一段批评物价飞涨的唱词:“刚刚拿来金圆券,还当啥格好物事,等到拿来派用场,花纸头马上拆穿梆。早上拿去买头牛,夜里只好买只鸡,身有十万金圆券,只好去量一升米。”
阿炳最有名的音乐是那曲将自己的身世都放进去了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一开始并没有名字的,是他自己在街头卖艺时暖场拉的曲子,他很随性地拉出来的。
然而,一切都是浮云,终于有一天,一个叫黎松寿的年轻人,在上课前练习,将阿炳的这首曲子拉出来了,这一下打动了当时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储师竹,他很激动:“这是呕心沥血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