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中文学院
谭云山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毕业于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和毛泽东是同学,也是新民学会会员。1927年7月,他在新加坡遇见印度诗哲泰戈尔,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泰戈尔诚挚邀请谭云山到印度工作。次年谭云山辞去在新加坡的教职,告别新婚妻子, 抱着 “白马投荒步昔贤” 的宏伟志愿,只身来到印度的圣地尼克坦,被国际大学聘为中文教授,并负责开展中国研究的项目。
谭云山游历印度各地,于1933年出版《印度周游记》,1935年又出版《印度丛谈》,还在报上发表文章, 多方位介绍印度各方面的情况, 帮助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印度。在印度国际大学任教期间,谭云山在《东方杂志》上撰写了大量关于印度文化、民族运动的文章,受到印度朋友的赞赏。
谭云山提出在中印两国分别建立文化协会、以主持两国文化交流的建议,泰戈尔对该建议赞不绝口。经过努力,中印两国文化协会分别在上海和圣地尼克坦宣告成立。
泰戈尔提议在印度国际大学设立中国学院,作为交流中印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固定据点,并将这一重任交给谭云山去完成。谭云山不负重托,往返于中印两国,经过精心筹办,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于1937年4月14日正式成立。谭云山受命任首任院长。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派女儿英迪拉前往参加成立典礼并致贺辞,称赞中国学院的成立“把中国和印度紧密地联系起来”。
谭云山领导中国学院秉承“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的办学宗旨,数十年致力于教学和学术研究,成为中印学者研究对方国家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诸学科的摇篮。东南亚及欧美国家的许多青年学者慕名前往学院深造、进修或研究。
声援抗日战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谭云山身在异乡,心忧祖国,充分利用他和印度上层领导人和社会名流的私人关系,广泛寻求印度人民道义上的支持,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法西斯暴行。
1938 年谭云山回国之前,印度国大党主席S·鲍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尼赫鲁写信给谭云山,要他把印度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全力支持中国抗战的信息转告中国人民。泰戈尔热情赞扬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精神,愤怒鞭挞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行径,将亲笔致蒋介石的信托谭云山转交。
谭云山回国后,在武昌向蒋介石述职并转交了泰戈尔的信,报告了印度各界支持中国抗战的情形。同年印度以国大党的名义向中国派遣了5位印度大夫:爱德华、卓克华、柯棣华、巴苏华、莫克华,这5个人的中文名字都是谭云山给取的,每个人的名字中都加一个“华”字,使他们与中国关系更加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