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站门口的医患联系卡上,还贴着吴倬英的联系电话,“她是我们这的坐诊医生,村里面5000多口人,哪家人有什么老毛病、该用什么样的药、是否会过敏,她都了如指掌。”吴倬英生前的同事黄菊芬正忙着整理床铺,眼眶早已充满泪水。
卫生服务站共有20多个床位,每天都挤满了病人,3个医生既要看病、做护工,又要打扫卫生,“少了吴倬英,忙多了。”
59岁的吴倬英是云亭镇花山村的一名“赤脚医生”,今年11月份,她因车祸身亡,出殡的那天,路上出现了“万人送行”的场面,熟悉的、陌生的面孔上都挂着无尽的哀伤。
整整40年的“赤脚医生”,焦头烂额的忙碌让她落下了头晕症
黄菊芬和吴倬英从18岁开始就是同事,“我们一起学医,然后分配到不同村子行医,2006年开始才合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黄菊芬说,当年吴倬英负责的花东村共有2000多人,“我负责的村子只有800人不到,已经忙得焦头烂额,她是我的差不多3倍,所以她经常忙到下午两三点才有饭吃,日积月累就落下了头晕的老毛病。”在同事的眼中,吴倬英就是一个对他人病痛万分关注,对自己却能忍则忍的人。
出诊记录册上记录着吴倬英最后一次的出诊:11月1日,给62岁的村民高玉芬上门换药。每天上午10:00,卫生服务站稍微空了些,吴倬英就会骑上自行车去高玉芬家中换药,整整4年零6个月,不管是下雨、下雪,吴倬英从没间断过,中午回到站里已经要12点多了,“我们总会等她回来了一起吃,搬到卫生服务站之后,有固定的人做饭,她的一日三餐才有了规律。”但因为之前对自己身体的懈怠,吴倬英头晕的老毛病时常会复发。
“我们总是劝她坐公交车,既安全,又花不了多少钱,可她就连去市区都是骑自行车,说骑车自由。”黄菊芬说,11月初出事的那天,吴倬英就是骑自行车去市区办事,“她若坐公交车去,或许就可以避免那场交通事故。”
吴倬英作为坐诊医生,看病细心,总是会用耐心的语气开导病人,让原本和她陌生的病人感受到家人一般的关怀。
丈夫回忆妻子生前点点滴滴:病人半夜打来电话,她总说,“既然半夜叫医生,肯定是疼得受不了的病,一定要去”
从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车到吴倬英家大概10分钟,因为下着大雪,弯弯曲曲的小路并不好走,赶到她家时,吴倬英的丈夫陶士建已经开好暖气等候多时,“快进来喝杯热茶……”陶士建的热情掩饰掉了他脸上的悲伤、憔悴,陪我们一同前去的黄菊芬一踏进家门就急着要走,眼泪决了堤一般流下来。
在吴倬英家中,有一本写满字的笔记本,“每天早上6点多,傍晚5点多,她会准时收看两档电视节目,是老中医讲解的养生、治病内容,来不及记的时候,她还会拉着我一起记录节目中提到的药方。”陶士建说,有个患有痢疾的病人,就是吃了吴倬英介绍的“保健粥”治好了多年的痢疾,“她每天一有空就会看医书,总是说自己了解得多一些,才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