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海是一名捐遗志愿者,去世3个小时后,医护人员在田忠海家中取下了他的眼球组织,并将遗体送往沈阳医学院。
这是沈首例在家中完成的捐遗手术,田忠海的女儿、26岁医学生如梦(化名)被破例获许旁观全程,成为亲属捐遗手术的首个见证人。
告别仪式:女儿要求见证父亲捐遗 破例成沈阳首例
昨日15时,戴荒地村一个普通农户中,男女老少衣着肃穆,面容哀伤,向覆盖着红十字会旗的田忠海遗体深深鞠躬。
“田忠海离开了我们,却为更多的人带去了光明,他做出了伟大的选择,让我们为他默哀。”沈阳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窦伟眼圈泛红,宣读悼词。
队列最前端,如梦最后一个抬起头,眼角闪烁着泪花,向窦伟示意可以开始捐遗确认。
捐遗确认需要履行一系列严谨的手续,如梦从枕下的文件袋中拿出父亲的身份证和死亡证明,仔细阅读确认书上的每一行文字,两分钟后,签下了名字。
简短而庄严的告别仪式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的医生进入房间,开始进行手术准备。
窦伟介绍,器官移取手术需要极其安稳的环境,出于对逝者及其家属的尊重,手术现场一般不对外。
“我要留下来。”就在大家搀扶着如梦母女准备离开房间时,如梦提出要参与手术。
在场的亲友纷纷劝慰,担心她目睹父亲的捐遗手术会情绪失控。“我是学医的,我知道该怎样做。”如梦语气微弱却不容置疑,窦伟稍加考虑后决定,破例允许如梦留在房间。
这是沈阳首例在农民家中完成的捐遗手术,而她也是第一个见证了亲人手术全程的人。
手术进行 女儿:他好像睡着了
得到如梦的允许,记者留在房中,目睹了这场捐遗手术。
这是田忠海一家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为了确保手术质量,一个简易手术设备台在遗体边临时搭建起来。
如梦跪坐在父亲身边,把蒙在脸上的床单掀起,用手捋了捋父亲两鬓的碎发,又把他肩膀下的被角掖好,做完这些,她望了父亲的脸几秒钟,对医生点了点头。
手术开始,如梦身体微微一颤,轻轻咬住了嘴唇,发出一声鼻息,但她随即稳住了情绪,跪坐的双腿没有移动。
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
“不同部位的眼球组织都可以分别摘取使用,这样就能多救一些人了吧?”如梦打破沉静,向医生询问。
“是的。”手术中的医生只能简短回答。如梦又向医生提出几个专业性问题,主题只有一个:父亲的眼球怎样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记者注意到,手术开始前,如梦一直不断啜泣,但自从跪坐在父亲身边后反而表现得很平静。整个手术过程中,她跪坐姿势始终保持,双手垂在腿上,目光没有离开过父亲的脸。
“跪在炕上看着爸爸,我觉得他好像就是睡着了,这个情景和我小时候一样。”走出房间后,如梦这样说。
手术持续半小时,完成手术的医生恢复了田忠海的遗容,如梦端详了一阵,说:“没变。”
眼球组织需要立刻送到医院妥善保存,医生匆匆驱车离去,窦伟回到房中向如梦母女颁发了遗体捐献证书。
颁证仪式后,田忠海的遗体被装入纸棺抬上车,将被送往沈阳医学院供医学研究。
起车前,所有亲友再次聚集向遗体三鞠躬,做最后的告别,如梦同样在队列的最前端,她跪地给父亲磕了三个头,抬起头时再也抑制不住泪水。
汽车缓缓驶出,如梦搀扶着母亲跟在车后,追出院门,目送汽车消失在视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