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第三届杨纪琬奖学金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11月10日是我国会计界一代伟人杨纪琬先生的诞辰纪念日。同时,2007年杨纪琬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北京工商大学隆重举行。财政部原纪检组长、中国会计学会会长金莲淑,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冯淑萍,教育部部长助理杨周复,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汪建熙等领导同志出席了本次颁奖仪式。 北京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部...

杨纪琬所培养会计学博士

1、汪建熙 中国的股份经济及其会计问题、1990年 2、陈毓圭 宏观财务与会计准则、1991年 3、于晓雷 跨国公司与国际会计、1992年 4、晏加源 资产估价、1993年 5、张良武 中国企业集团论、1993年 6、夏冬林 中、美、日、法四国会计比较、1994年 7、向德伟 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1995年 8、谢志华 货币商品经营论、1995年 9、李...

杨纪琬主要出版物

《怎样阅读工业企业会计报表》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63年 《会计理论探索丛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经济大辞典: 会计巻》 与娄尔行合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年 《中国现代会计手册》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年 《成本管理大辞典》 与许毅、王振之合编 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1987年

杨纪琬教授

杨纪琬教授亲历了我国近代会计史上三次改革。在1940年开始的第一次会计改革中,杨纪琬教授全面接受了正统的西方会计教育,并成为当时年轻的西方会计学教授,后参与、主持了1949年开始的第二次会计改革,在建立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方法和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并参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第三次会计改革。杨纪琬教授从我国实践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实用的精神。不遗余力、不抱成见地传...

女中豪杰赵一曼

自古英雄少女杰。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绝对可以称得上女中豪杰。今年是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东北抗联战士赵一曼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邀请赵一曼的孙女陈红来哈,拍摄三集大型文献电视专题片《巾帼英雄赵一曼》。此次来哈,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将跟随剧组一起拍摄奶奶赵一曼当年被捕的地方、曾关押赵一曼的医院并重走赵一曼的革命足迹。据拍摄这部文献电视专题片的导演沈芳介绍,这部专题片计划拍摄90分钟,将于10月25日...

万民永忆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李淑宁,曾化名李一超。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童年时喜好打抱不平,爱与别人辩理。8岁那年,父亲雇先生在家开设私塾,赵一曼随族中子弟就读。10岁时,母亲制备缠足布和尖尖鞋,为赵一曼强行缠足。赵一曼竭力反对,一瘸一拐地找出柴刀愤然把缠足布、尖尖鞋砍烂。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姐夫郑佑之的启蒙教育下,赵一曼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阅读《新青年》、《妇女杂志》、《向导》...

怀念赵一曼

正逢五月山花鲜,我访宜宾翠屏山。   山上矗立纪念馆,千古英雄赵一曼。   肃穆读遗言,不禁泪潸然。   题诗怀烈士,略表我心怀。   七月我到哈尔滨,赵一曼街命嘉名。   东北烈士纪念馆,巍峨屹立大街临。   千百先烈陈一堂,再谒遗容吊英灵。   世事何其巧,馆址原是伪警厅。   牢狱在其内,千磨万折受酷刑。   淫威岂能夺壮志,大义凛然鬼...

人民英模: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

在四川省宜宾市城西风景秀丽的翠屏山上,坐落着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纪念馆。纪念馆建于1960年,馆前是一尊汉白玉赵一曼的戎装全身塑像,正门上方是朱德题写的馆名。纪念馆以翔实的内容和展品向人们展示了这位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抗日女英雄为人民而战、为民族牺牲的战斗人生。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一曼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

赵一曼:红枪白马女政委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斗的年代,在党的队伍里涌现出一大批女性豪杰。昔日东北抗日战场上便有一位名扬四方的女英烈,连敌伪的报纸也惊叹于她红枪白马的英姿。她就是郭沫若所盛赞的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   ■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战士们尊称她我们的女政委   ■敌人在公开处决前把她绑在一辆马车上游街示众,她一路唱着《红旗歌》,沿途许多群众感动得流泪,就义时年仅31岁   赵一曼,原...

巫宝三先生逝世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巫宝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巫宝三是江苏句容市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工作,1936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38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进修。1947年再度赴美国进修和研究,194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缅怀张闻天同志

闻天同志是我的老师、兄长和战友。从我们相识到他含冤逝世,我们之间亲密的情谊,持续了整整半个世纪。   闻天同志曾到美国勤工俭学。1924年初回国,当年深秋由上海来到重庆,先后在女二师和川东师范任教。肖楚女同志那时也在重庆,他们一道鼓吹五四精神,唤起青年觉醒,深得青年的敬爱,当然也招致旧势力的攻击。我的四哥暗公是四川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很器重、爱护闻天同志,组织党团员支持他,使他感受到集体的力...

杨介人-主要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任蓬莱县人民政府警卫队教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五十五团参谋,第五支队十九旅教导队队长,第五旅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十三团参谋主任,第五旅作战科科长,山东纵队第三军区参谋处处长,胶东军区作战科科长,第十六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步兵学...

永远的丰碑:张闻天

张闻天,1900年8月生,上海浦东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33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   在长征中,张闻天坚决支持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遵义会议上,他根据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

永不言悔的共产党员――张闻天的最后岁月

张闻天笔名洛甫,是早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时俄文名字伊斯美洛夫的谐音。他还曾留学日本和美国,能用英语和俄语演讲。所以在建党初期马列翻译著作不多的情况下,张闻天便成为党内为数极少的造诣很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建国后虽然转入外交领域,但他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始终非常重视,在调查研究中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使得风声日紧。此间张闻天曾就...

张闻天: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

张闻天,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南汇县的殷实农户家庭。原名应皋(也作荫皋),字闻天,取《诗经》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他17岁时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9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随后在报刊上公开介绍《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可以说是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列注意的先驱者之一。   同年,他在上海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翌年7月去日本东京学习,1922年夏又自费留美勤工俭学,一年多后回国。192...

亦师亦友董乐山

2005/11/18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蓝英年 光阴荏苒,转瞬董乐山先生已仙逝六年了。先生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读者与作者或译者通过通信进而见面,通常是读了他们的著作,受到感动或启发,产生结识他们的愿望,才同他们联系。结果或是见面,成为朋友,或作者、译者没有回音,读者失望一阵就过去了。我与乐山先生就是这样成为朋友的,但过程又有些不同。 文革期间,我...

董乐山-至死不泯的信念

两次内部发行的《1984》迅速在知识界掀起一波激流。 花城版的《1984》和第一次刊登它的《国外作品选译》,受到热捧,因为印量较少,不断地在社会上转借、转手,奇货可居。 1988年,花城出版社再版了《1984》,这一次,是公开发行。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回忆,1994年初,他从朋友处借得了一本花城出版社公开发行的《1984》,不到一周就被借走,再也追不回。直到6年后,他才从一个书商朋...

董乐山-千字4元

70年代后期,董乐山才恢复工作的权利。这时,他注意到了《1984》。 在新华社工作时,董乐山曾经看到过奥威尔的名字,当时仅知道他是反极权主义的。对老大哥在看着你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等句子,并未用心去揣摩。 这一次不同。 我这一生读到的书可谓不少了,但是感到极度震撼的,这是唯一的一部。因此立志要把它译出来,供国人共赏。十几年后他在一篇文章中说。《1984》在今天...

董乐山-苦中作乐

1957年,刚在八大上与钱钟书等人一起担任过英文翻译的董乐山被划为右派。直接原因是:他主张职业自由,开放职业市场,并认为苏联的产品质量不好。 [2] 董乐山那人性格特别耿直,孤傲。这样的人不当右派,谁当?他的妹夫,同时被划为右派的伍文煦说。 被剥夺翻译权利的董乐山当了一名基础英文教员,后又在新华社打下手管理资料。在地下仓库里,他发现了一本厚厚的英文书被当作垫脚的砖头泡在水里美国记者威...

董乐山-理想引导全家

单纯从家世来看,董乐山无疑具备了做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充分条件。 1924年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中产商人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排行老三,自比《家》中的觉慧;才华横溢,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如果有人硬要从履历寻找什么先兆的话,那就只有他的学历了:圣约翰大学的英国文学系,对多年后他翻译来自英国的《1984》而言,也许只是个神秘的巧合。[2] 1940年,在上海读中学的董乐山参加了中共地下...
  共13486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