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王褒文学成就

王褒少年时期就善于写诗,工于作赋,对音乐也有较高的修养。当时的汉宣帝是一个十分喜爱文学与音乐的皇帝,自己也会创作,因而经常征召各地在这方面有造诣的文士到长安。担任皇家的文学、音乐方面的待诏。益州刺史王襄得知王褒是位很有才学的人,就请他来到成都,让他在成都写诗,并将他写的诗配上音乐歌唱。王褒又为王襄作传,故深得其赏识,上奏推荐王褒有过人之才。汉宣帝立即下令召见。 王褒进京之后,汉宣帝就出了个题...

王褒文学成就

在梁时曾写过《燕歌行》等诗歌,描写征战艰辛,塞北苦寒,曾被广泛传诵和摹仿[1]。 到北方之后,他的诗风虽和齐梁诗人仍有相近之处,但由于受到北方生活风俗的影响,诗歌内容比过去充实了许多,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写了不少关于边塞和征战等方面的乐府诗。 王褒的诗歌现存40余首,多是到北方后所作,抒发羁旅之情、故国之思和边塞风情,风格雄健。如王言诗《渡河北》、《关山月》等。 王褒是北朝有重要...

刘涌少将

刘涌是江西省兴国县人,1914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一方面军任连长、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刘涌入延安抗大学习。后到山东,先在第四支队任团长,后来调到第二支队。第二支队的历史是:1938年3月,共产党员邵德孚、李仲林等在沂水、莒县组织抗日武装,后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7...

颜之推论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改变的。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须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就会无知识,陷于不知的愚昧状态。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

颜之推论教育

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所谓德,即恢复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加强孝悌仁义的教育。所谓艺,即恢复儒家的经学教育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艺。 关于艺的教育,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认为学习五经,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于《五经》,还应博览...

作家魏金枝在白泥坎的生平迭事

据魏金枝的世交魏淇园的玄孙魏文东(85岁)、魏金枝的唯一侄子魏道其(73岁)两人回忆整理。 家教严格 勤奋好学 魏金枝于1900年农历一月十九日出生在嵊县白泥坎村一个十分贫苦世代务农的家庭中。属当时白泥坎村魏家第50代的义字辈,名魏义荣。 由于贫困,魏金枝一家在其爷爷魏依训底下的20多口人,包括爷爷奶奶、父亲魏仁富的兄弟姐妹、魏金枝的堂兄弟姐妹及下辈,仅住在约250平方米的几间小屋里...

薛道衡:出塞二首

一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二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鴈声。连旗下鹿塞。叠鼓...

张九龄评价

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

张九龄墓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其家中,享年63岁,被谥为文献公。开元东南方二十九年葬。 张九龄家族墓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前面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120米处是张九龄及其妻卢氏、弟张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张九龄为砖室结构,坐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

顾恺之绘画作品

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洛神赋图 顾恺之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女史箴图》,绢本,淡设色,现藏英...

顾恺之绘画特点

顾恺之的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珠)中。其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又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称为高古游丝描。着色则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他善于用睿智的眼光来审察题材和人物性格,加以提炼,因而他的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顾恺之是继东汉张衡、蔡邕等以来所有士大夫画家中成就最突出的画家。他总结了汉魏以来民间绘画和士大夫画的经验,把传统绘画向前推进...

虞世南《从军行二首》

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 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 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 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 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 结发早驱驰,辛苦事旌麾。 马冻重关冷,轮摧九折危。 独有西山将,年年属数奇。 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 孤城塞云起,绝阵虏尘飞。 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衣。 朝摩骨都垒,夜解谷蠡围。 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 沙磴离旌...

虞世南《出塞》

上将三略远,元戎九命尊。 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 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 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 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

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褚遂良

从汉代到唐代的六百余年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书法家。在晋代,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留下了他们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作品。随后,宋、齐、粱、陈的书家,依然继续着他们的遗风。而此时的北部中国,却在一种宗教意识的推动下,独创了一种与文人书法相对的即与玄妙的、简约的、清淡的、平和的书风相对的那种雄浑、博大、壮硕、朴拙的书风。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结束,隋朝的建立特别是唐朝的建立,使书法艺术南...

优美的褚遂良风格

晚年的褚遂良,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美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把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作品和禇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会明显地看到一种风格上的转变。显然是对笔法的追求,造成了这种转变。如果说,书法中楷书之有笔意的表现,当以褚遂良为最高。如果说,北碑体现了一种骨气之美,欧阳询体现了一种来自于严谨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体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的话,那么,禇遂良却是表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

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 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 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 陌上相逢讵相识。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 双去双来君不见。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

卢照邻《行路难》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 香车玉舆恒阗咽。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娼家不来折。 娼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黄莺一一向花娇, 青鸟双双将子戏。千尺长条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亏。 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巢倾枝折凤归去。 条枯叶落任风吹。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谁家能...

王勃的文学成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传者,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

王勃--滕王阁序

滕王阁简介:是唐高祖的儿子腾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旧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欢宴群客。 豫章(汉称为南昌因而说成故郡)故郡,洪都新府(唐初改称为洪州因而说成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陆羽的《茶经》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陆羽除在《茶经》中全面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晶质高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令江苏宜...
  共13446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