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立林
在印度“黑公交轮奸案”发生23天后,此案5名成人被告将在整个印度乃至全世界的注视下,在今天正式出庭受审。受害女大学生的父亲则已准备好将女儿的名字公之于众,以鼓舞更多强奸案的受害者。
近些年来,印度为自己打造了一件光鲜外衣:它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军事和航天领域大动作不断,在西方国家眼中,更是毋庸置疑的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民主“模范生”。
然而,这场震惊世界的轮奸案却瞬间撕破了它的民主面纱,将一个真实的印度呈现在世界面前。
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充满了外人无法理解的怪象:在这里,从来没有实现过男女平等,许多女性甚至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在这里,将人划成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在这里,连基本的电力供应甚至厕所都无法满足国民的需要。
那么,满怀大国梦的印度为何一直无法解决这些直接关乎民生的矛盾?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本报国际问题顾问、曾驻新德里多年的新华社国际部评论室主任江亚平,请他为我们深度剖析印度怪象的根源。
印度向来自诩为民主国家,也曾一度被西方誉为民主制度的典范。但是民主并未改善印度的民生现状。
江亚平说,社会不平等是印度很多怪象的根源。尽管印度宪法中明文规定“贱民”和女性享有社会中一切平等的民主权利,但古老的宗教观念仍然控制着大多数人的思想。种姓制度、男尊女卑的观念,纠缠了印度几千年,早已深入骨髓,让印度人引以为豪的民主制度,在这些传统观念面前无能为力,而印度政府对此也只是消极应对。
占印度人口绝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和女性,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民主,低种姓女性的命运更是极度悲惨。除了强奸案频发,在家庭内部对妇女实施暴力的案件更多,而且几乎都无法报案。
而腐败,则是印度发展的另一个紧箍咒。
最近发生的这起轮奸案已经引发印度国内对司法制度的反思。印度司法制度极度缺乏效率,除了审判程序的原因,腐败更是罪魁祸首。印度陆军前参谋长辛格甚至批评说,强奸案频发的根本原因就是“体制腐败”。
腐败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江亚平说,印度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拨款,有相当一部分要流入各级官僚的口袋,因此造成资金不足工程延期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解决农民贫困问题和儿童饥饿问题上更是如此。
西方政治理论一般认为民主制度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但印度的腐败近年来却有增无减。
印度国内的分析人士认为,印度的腐败之所以难以根除在很大程度上与印度的社会结构有关。由于家族关系和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印度人通常更忠诚于其所在的集团而非整个社会,官员利用职权为集团成员谋利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毕竟,一个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并非朝夕之功,白纸黑字的法律或者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民主制度并不能完全扭转旧势力。但愿这次由轮奸案引发的抗议浪潮,能够成为印度打破传统走向现代的机遇。正如《印度教徒报》所说的,对于“不再闪亮”的印度而言,现在到了彻底转变的时候了。
把时间回溯到去年7月31日,另一条震惊世界的新闻,已经让印度颜面尽失过一回。那天,印度发生了11年来最严重的断电事故,全国超过一半地区、约6.7亿人受到影响。这也是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
这并非偶然事件。根据印度电力管理部门的说法,印度每年的电力缺口都在10%以上。印度是全球人均电力消费最低的国家之一,甚至低于朝鲜。该国去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家庭甚至没有足够的电力点亮一个灯泡。
不仅如此,这个始终以跻身大国之列为己任的国家里还充满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矛盾。
过去的20年里,印度经济保持着平均7%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却仍有近四成国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印度以IT业闻名全球,文盲却占到了全部人口的24%;它连续5年蝉联全球武器买家之冠,却始终解决不了儿童营养不良问题,超过40%的儿童营养不良比例,几乎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两倍。不仅如此,55%的人口在户外如厕更是让其他国家的人无法想象。
“印度由于公共厕所少,城里的人都经常在大街上撒尿,农民更是直接在农田里大小便。我有一次在清晨去外地采访,在出城的路上,看到郊外一个田地里有很多的人蹲在那里,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在大便。”江亚平说,“而且他们很少用手纸,一般是提一个小水桶,便后用水洗一下就行。”
江亚平认为,国家底子太薄是造成印度民生困境的重要原因,印度农村人口高达70%以上,改善民生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同时,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也加剧了印度的两极分化,让印度贫困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而基础设施的落后与印度早期不够重视有关,但如今,脆弱的基础设施已经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也阻止了海外投资者的热情。近年来,印度开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增加投入,但政府的财政赤字、官员的腐败、恶劣的气候条件,乃至印度人拖拉的办事风格都会让基础设施的改善变得没那么简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