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的概念该如何定义?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乃至个人又该分别承担怎样的责任,应为失独群体解决哪些实际困境,如何送去心灵关怀?11月28日晚,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行天下”学术沙龙,带着这些疑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此次学术沙龙的主题为“独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现场通过网络视频连线的方式,邀请两位“失独者”参与讨论;中南大学部分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其他大学生出席并参与讨论。有同学提出,是否可让“失独者”通过试管婴儿方式来生育,并纳入我国大病医疗体系来解决部分低收入者的经济压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续后和晚年孤独等问题。
失独者:没有天伦之乐,没有人送终,没有任何希望,活得像一头牲口
沙龙伊始,曹渝博士就失独问题的研究背景、失独原因、失独者群体特征、利益诉求、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分析。他指出,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每年还在以约7.6万的速度增加。这一日益庞大的失独群迫切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然而,目前对此群体的关注还仅限于媒体报道,学术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地带,尚未有完整的信息能够反映这个群体的真实情况。
在沙龙进行过程中,曹渝博士分别通过网络视频与辽宁的失独者 “沉默”叔叔,以及湖南浏阳康乐养老院院长朱庆国进行了对话。
昵称为“沉默”的叔叔通过视频现身说法,阐述了他对于失独问题的切身体会。这位坚强的辽宁“失独”叔叔在谈及自己唯一的儿子因为意外丧生时,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伤心与绝望,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担忧和心痛。
“沉默”叔叔反复说:“我不愿出门,每天就呆在自己家中。今天和明天一个样,没有天伦之乐、没有人送终、没有任何希望,活得像一头牲口”。
儿子的早逝使得他原本温馨的家庭瞬间沉重灰暗,生活没有任何盼头,家庭再无幸福可言。丧子之痛对父母所造成的心灵伤害是难以治愈的,这样的痛苦是外人无法理解的。除了心理上的伤害,失独者们无一不担心自己以后的养老问题。
随后,来自浏阳市的朱庆国也谈了自己作为一名失独志愿者的困惑与感受。
朱庆国不仅是浏阳康乐养老院院长,帮扶过很多失独老人,同时还是浏阳公益救援队的大队长,目前已经走访了217名失独者,掌握了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他现场讲述了失独者处境的艰难,提出必须定位好他们的风险,以及社会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等问题。
大学生:可让“失独者”通过试管婴儿方式来生育,解决续后和孤独
进入到讨论环节后,参加沙龙的所有老师、同学就失独者的定义、其痛苦的原因、如何对这一群体进行帮扶等问题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如何定义“失独者”概念,大家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有同学认为应该以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颁布实施作为分界点来进行界定;也有同学认为可以选取一些描述性特征来进行定义;一位老师则认为可以从是否持有独生子女证、失独之后能否生育来考虑,还应加入年龄限制……
关于如何对这一群体进行帮扶的问题,汪涛同学提出,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应该通过制度上的设计,从制度上来解决。这一观点得到了在场大多数人的赞同。
有同学提出一个大胆假设,他说:是否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让一些已经过了生育年龄,或身体状况无法再正常生育的“失独者”,通过“试管婴儿”方式来实现再生育,从而为这部分人群解决续后和晚年依靠等问题。他还提出,要将失独者的再生育医疗,纳入我国的大病医疗体系,既是体现政府的关怀,也传递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缓解一部分低收入“失独者”家庭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在经历了人生最大的悲痛之后,有可能尽快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之中。
此外,还有同学提出应从失独群体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多方面,从精神层面对他们进行心理疗伤。
在当晚的沙龙讨论结束前,张桂蓉老师提出,对于失独问题的分析还可以从生育文化、社会支持等多角度去分析,而失独问题的解决更需要个人、政府、社会三方从心理、经济、保障机制等多个层面的共同能力才能慢慢改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