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母亲是身上的被,没有她会感到寒冷
来源: 发表人: 2023-01-03 浏览量:4578
"母亲是身上的被,没有她会感到寒冷,母亲是菜中的盐,没有她生活没味道。”对于母亲,崔伟有着太深的记忆,来到维和战场,让他有了更特殊的理解。
崔伟是中国第十一批赴苏丹维和大队大队长。虽然指挥部队从容不迫,但内心深处,他不时会想起万里重洋外的家乡,那里,母亲的遗体已经在殡仪馆里存放了近半年时间。
异国他乡,诉不尽的哀伤之情;万里重洋,隔不断的忠孝大爱。
2014年12月中旬,崔伟患肺癌的母亲因病情急剧恶化住院治疗,由于胸腔积水,日夜咳嗽,不能进食,身体十分虚弱,情绪也非常低落。虽然经常念叨着崔伟,但她却从来不让人告诉崔伟。那段时间,担任第20集团军某舟桥团副团长的崔伟,一边要忙团里的工作,一边要准备维和部队抽组的前期工作,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有一次他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医院,母亲怕他在病房里待久了,会影响到他的工作,强忍着心中的不舍,把儿子一个劲地往外撵。
去年2月初,崔伟被任命为维和部队的大队长。部队出征前,崔伟专门请假到医院里看望母亲。看着母亲瘦削的脸庞,崔伟哽咽着说:“妈,我要去国外了,您可要好好的,一定等我回来!”
母亲宽慰他:“我没事,你出了国要照顾好自己,好好干工作!”离开病房时,崔伟强忍着泪水给母亲磕了一个头,母亲没敢直视他,把头转向了一旁,一只手紧抓着床单,一只手挥着让他离开。
去年4月20日,维和部队出征誓师。“但愿有奇迹,让我还能看到您。”崔伟在心里默念。
到达维和任务区后,崔伟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轮换交接,他带人逐个集装箱地钻、逐件物品地点、逐台装备地爬、逐件工具地过,确保万无一失;受领分点部署、工程施工任务后,他又从指挥员变成了一名新兵,和大家一起早出晚归,始终奋战在第一线。
“你参加维和到底图啥?”6月底,崔伟的一个同学去看望崔伟的母亲,看到风烛残年的崔伟母亲已经生命垂危,仍然挂念着远方的儿子,这位好友在微信上向崔伟发出这样的疑问。
“妈以前经常说军人注定‘忠孝难两全’!”崔伟在微信中回复说,参加维和任务是我的光荣,也是母亲的骄傲,更是祖国的需要。
母亲的支持是崔伟前进的最大动力。“你好好带兵,多做点事,我安心养病,等你回来!”这句话是母亲和崔伟最后一次视频时的说话内容,这是生命之约,深深地烙印在了崔伟的心中。
然而,奇迹还是没能发生。
“母亲快不行了,她总是念叨着你,要跟你说话……”7月8日凌晨,妹妹打来电话,崔伟的心一下子掉进万丈深渊。
妹妹把手机贴在母亲耳边,崔伟大声喊着:“妈,妈,我是林林啊,我答应过回去看您,您一定要等着我……”
“林林,妈妈只想见你最后一面……”手机那头,崔伟清楚地听到了母亲吃力的喘息声。母亲已经说不出更多话来,但她又有很多话想对儿子说。这颤抖微弱的喘息,是母亲对孩子的最后呼唤。
军号声响起来,像催人奋进的鼓声。挂了电话,崔伟又急匆匆地投入到维和任务区的工作中。
上午,崔伟带领部队在尼亚拉萨拉姆难民营组织勘察。崔伟不时发呆看着窗外,不时打开手机瞥一眼手机屏幕。
“妈走了,她走时还念着你……”当爱人打电话告诉崔伟老人去世的消息时,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他还是两眼一黑,倚在了指挥车旁。
为了让母子见上最后一面,父亲提出想等崔伟完成维和任务回国后再将母亲的遗体火化。这一想法得到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意将遗体先安放在殡仪馆。他们说,这是对一位维和军人母亲的敬意。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夜深人静的时候,崔伟一个人来到营地操场,对着家乡的方向,两眼浸满泪水,重重地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妈,儿子一定牢记您的嘱咐,把工作干好!”
7月是苏丹的雨季,倾盆暴雨冲毁了尼亚拉机场的防护设施,跑道多处受损,飞机停飞。7月11日,战区授予中国维和部队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希望中国维和部队的官兵能够在4天之内完成抢修尼亚拉机场防护设施的任务。
这天是母亲去世的第3天,崔伟把失去母亲的悲痛埋在心底。第二天一大早就组织部队展开施工。3天后,尼亚拉机场的防护设施顺利竣工。
到了月底,维和部队组织分点部署装备回撤任务。考虑到大队长遭遇到家庭变故,部队在起初制订方案时没有让崔伟带队。
“我是大队长,这么危险的任务怎能没有我?”拿到方案,崔伟罕见地发起火来。他清楚,虽然路程仅210公里,但途经多处反政府武装控制区,部落冲突频繁,路况复杂,安全风险很大,此前就有联合国车队遭到伏击。
行车途中,一路险情不断,有武装分子出没。崔伟命令所有人员子弹上膛,车队成战斗队形,加速前进。武装分子见中国维和部队高度戒备,占不到便宜,便悻悻掉头而去。
“只要大队长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心里就觉得很踏实!”警卫中队李建杰说,“一路走来,大队长始终冲锋在前。”而对于崔伟来讲,圆满完成任务,保证每一名官兵的安全,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母亲对他的一份嘱托,“只有干好工作,才是对母亲的最好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