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人世,在你的葬礼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会如何回忆你?”近日,在华师附中“欧洲文化巡礼”选修课上,老师要求学生们提前为自己“策划”了一个葬礼,借助这一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12月15日南方都市报)
在中国的传统语境里,谈论死亡是大忌讳。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到道家的“长生不老”,死亡被神秘地隐藏。但从生到死,生命就是一个过程。理性看待死亡,知道生命有终,才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丰富生命体验,创造生命价值。
因此,克服传统文化的偏见,加强对学生的死亡教育应是生命教育的题中之义,除了让学生“策划”葬礼,撰写悼词、墓志铭等形式外,还应形成课程并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独立于安全教育、心理教育之外。现在许多中小学校将死亡教育纳入安全教育、心理教育中,重在让学生明白安全第一,掌握防火防电防溺水及交通安全方面的常识,干预学生的焦虑心理,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这一目标定位过低,内容偏窄,不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掌握提高生命质量的知识、方法及技能。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应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小学不重视死亡教育,无非因为“两怕”,一是怕增加学生的恐惧感,给阳光少年带来阴影;二是怕增加学生的颓废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其实这“两怕”都忽略了死亡教育的本质意义。死亡教育应进行“认识死亡”与“超越死亡”的同步设计,有序实施,并注重将内容渗透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对死亡的追问,了解生命的价值意义,从而拓展生命的宽度,使生命获得永恒。
最后,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这方面,英美等国做得较为出色,英国从 2000 年开始在校园里开设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和医院的护士会给 11 岁的学生讲授课程,在课堂上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死亡,接受深刻的死亡教育。我国中小学也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比如参观殡仪馆、民俗葬礼观察、公墓体验,等等。
除了完善课程理念、做好课程设计外,死亡教育说到底还需重塑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教育文化。当下,带病坚持上课的教师成了“师德楷模”、打吊针坚持学习的学生成了“励志榜样”,学生因为学习,亲人生病不去探望,至亲去世不去悼念,教师、家长甚至对其隐瞒,这同样值得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