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实际上是道德的底线,一些道德义务可以且有必要用法律来加以规范。像子女“常回家看看”这样的道德义务,通过立法上升到法律义务,通过法律有效地让子女们履行这一义务,让“常回家看看”在约束中得以实现。当然,这样的精神慰藉条款入法,在现实中难以量化,也难以监督和强制,所以可能会影响到法律的权威性。心理咨询师佳叶说,感情毕竟不能强制,就算立法,人是回家了,感情没带回家,说不定负面情绪就带给家人了。再说,假如子女因为没有“常回家看看”而被制裁,做父母的未必感到高兴,反而会因为自己影响到子女而倍感自责。网友“猫儿”更是直言不讳:“行孝入法是一种悲哀。”乖,回家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最不被人看好的“啃老族”,反而很多父母“乐在其中”。1983年出生的小炜就是其中之一,已经结婚的她一直住在父母家,“朋友们都笑话我"啃老",其实,我有自己的想法。”小炜发现,只要她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父母就会做上丰盛饭菜,全家人其乐融融。“我不回去,父母就凑合吃饭,时间长了身体怎么行?”小炜说,只要下班早,她就买菜,回家帮父母做饭,饭后刷碗,“有时"啃"得太频繁了,我们就上交生活费。”网友“猫儿”说,可以用奖励的措施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佳叶认为,可以从小的细节着手,比如单位报销回家的车票。袁栋老师则认为,“常回家看看”可入法但无须规定强制执行。物质层面的“孝”可以法律规定强制措施,如果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法院可以强制执行。但是,提及精神层面的“孝”,那我们就必须了解什么是“孝”?上“老”下“子”方为孝,中华民族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延续性,子女只有来自内心的醒悟和自觉,才能做到“孝”,如果子女不愿意精神尽孝,即便法院强制他回家了,他也心不甘、情不愿,老人也得不到慰藉;反之,一个愿意精神尽孝的子女,不要法院的强制,只要教育,他也能“常回家看看”,并让老人感觉开心。当初一首《常回家看看》牵动了万千儿女的心,现在“常回家看看”入法了,我想子女更应该抽点时间陪伴父母。最后,记者摘录网上的一段话,也许能够表达我们的心情: 当我们还是小白兔的时候,会记得丛林深处回家的路。后来长大不怕狼了,我们开始携带着社会安插的某种“狼性”,越功利越堕落,有的人变得六亲不认,回家的路也遗失在现实主义的残酷里。父母在,家就在,我们就是有家的孩子,管它什么过节不过节,回家就是一种圣节。回家,加固爱的向心力,寻找生命的原动力。回家,血浓于水,气场两相和。回家,哪怕与父母拌拌嘴。回家,因为下辈子可能不会再有缘分做亲人。所以,乖,回家吧。20道题考你孝心及格了么?百善孝为先,你的孝心得分高么?共20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1.父母的年龄多大?2.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3.父母的身高是多少?4.父母的腰围有多大?5.父母穿多大码的鞋?6.父母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7.父母身体健康吗?8.父母的老毛病是什么,吃什么药,怎样吃?9.如果你不和父母住在一起,那你常回家看父母、常打电话给他们吗?10.如果你和父母住在一起,那么,你常陪父母聊天、和他们谈心吗?11.父母有哪些兴趣爱好?12.父母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13.你为父母洗过头和脚吗?14.你常顶撞父母吗?15.常让父母为你操心吗?16.父母不高兴时你会哄他们开心吗?17.你常抱怨父母没本事吗?18.算过父母在自己身上大概花费多少钱吗?19.父母吃剩下的饭菜你能吃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