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场景颠覆传统文化
我国历来提倡孝道, 人们把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送死的程序和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养生。后人应该让死者享有活人所能享有的一切,否则就是不孝。而另一方面,受此待遇的先人被认为有荫庇子孙的责任,他们应该保佑子孙人口兴旺、事业有成、生活平安幸福。所以,对坟墓的祭拜实际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一是盼其魂安,二是求其赐福。这些目的需要通过一系列围绕物理坟墓而进行的仪式来达成,在网上纪念堂的虚拟场景下,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地”不存在了。
网上祭奠形式粗糙
现在的网上纪念堂制作简单、粗糙,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它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祭奠,还要展示逝去的人的鲜活生命。多样性和个性化是网上纪念堂不可忽视的优势,可是,如果技术跟不上想法,它的发展很快就会遇到瓶颈。
网上祭奠收费混乱
以名气最响的某网上纪念网为例,建信息馆(最低档次,相当于开辟一博客空间),限150次祭奠(相当于发150贴),有效期5年,收费150元。上传一次祭奠品(相当于上传一图)收费30元。如此等等,收费项目共有32项之多。这还算便宜的,有的网墓建墓费1000元,年维护费800元,上传一幅图收30元,祭拜一次总开销可达数百元。搞网的人都明白,所有这些事的成本其实相当低。
———————————————————————————————
赞成方
网络祭奠节约资源
传统的祭奠方式要上香、烧纸、放鞭炮,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网上祭奠不占土地,费用低廉。近年,殡葬服务公司等商家看中了网络祭奠的特性,纷纷推出网络服务项目,帮助人们浏览殡葬行业的各方面信息,办理各种手续。不少传统公墓也开通了网上祭奠服务,比如上海的福寿园 北京的万佛华侨陵园、天寿园、潮白陵园、南京的雨花台功德园等等。随着先进的网络技术的应用,殡葬业呈现出了新的契机,它逐渐走向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
追忆先人便捷有创意
现在祭扫的程序有所简化,但是修整坟墓、摆放祭品、鞠躬悼念这几项是少不了的。如果骨灰没有入土,亲属会到存放地点看望和擦拭骨灰盒,或者将骨灰盒从厅堂领出置于空地上,以死者生前喜爱的菜肴饭食进行祭祀,也有人对其跪拜并烧化纸钱。祭祀完毕仍送回大厅存放。如果已经入土,则到墓地进行扫墓祭奠。每到清明前后,各公墓人山人海,造成大范围的交通拥堵,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据2006年4月3日《新京报》报道:4月2日,北京扫墓人数再创记录,达到41.8万人。为此,北京民政部门成立了清明扫墓指挥中心,在清明扫墓高峰日对部分陵园进行了远程监控,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此相比,网上祭奠的好处十分明显,只需面对电脑,挪动鼠标,就可以达到追忆先人的目的。
网络交流 心灵的慰籍
对于亲朋的死亡,我们的社会中有基本固定的悼念程序和仪式,当幸存者通过这些仪式不能完成哀伤的过程,网络的纪念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表达哀伤的形式。在网上纪念堂中,人们可以撰写纪念文章或者留言,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对于纪念馆的管理感受与故人的紧密联系,将被抛弃感降到最低。同样拥有丧亲之痛的人们之间的相互抚慰也很重要,在悲伤的时候,另一个人的相似经历远比空洞的安慰有效果。纪念馆的分类设置为这样的相遇提供了方便。比如网上福寿园中的星星港园区就是专门为夭折的孩子设置的,家长之间可以交流他们相似的情感。网站也考虑到了使用者的这种需求,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提供方便,网同纪念的即时通讯服务即将开通,通讯工具暂时定名为“同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