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西藏历史文物的科学保护
来源:西藏研究 作者:卫国
作为文物大省区之一,西藏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不计其数,且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考古发掘来看,西藏曾经是古代文明的发达地区之一。如何把握研究宣传这些文物,并将其永久地完好保存下去,这是摆在西藏文物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近些年来,我区文物、考古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发现。考古发掘实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西藏高原与祖国内地之间在文化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所具有的说服力、亲合力是别的任何宣传教育手段不能取代的。尤其在西藏历史文物中为数众多的历代诏书、封印、信函、壁画等文物,不仅是研究历代藏汉关系的绝好材料,更是对一小撮鼓吹“西藏独立”论者的致命抨击。经过千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和战乱破坏,尤其是“文革”时期的动乱而有幸保存至今的文物、遗迹,不仅是国家、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西藏幅员辽阔,文物古迹众多,据掌握的情况,区内现有宫殿、寺庙约2000余座,地面文物古迹1500多处,文物多达数十万件,可谓文物大省区之一。文物古迹是当地得天独厚、无法估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同时也为扩大影响、开放搞活、吸引人才、发展旅游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条件。
文物是宝藏,是民族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见证,它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文物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品,它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在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物不仅能起到反映历史发展和历史见证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纠正历史文献记载谬误的作用。在数次西藏历史文物赴北京、广州、香港、上海等地的展览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部分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展览表现了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人民开发、建设西藏的发展史和西藏与祖国内地密切的交往史,体现了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鲜明主题。
然而,历经沧桑保存至今的文化遗产,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无法反映其原貌的情况,这是摆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课题,也是广大群众所关心的话题。众所周知,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昼夜温差。据拉萨市气象台提供的数据,一到四季度的相对湿度在30%~65%之间,雨季湿度经库房测试高达72%以上。
经科学的实践证明,文物的保护范围应在温度14℃~20℃和相对湿度50%~65%之间,但这只是一个大致范围。根据文物质地的不同,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应更精确地予以调控。下面我们略谈一下部分文物的损害原因及保护办法。
1、金属质地类文物(金、鎏金、铜、银、铁等)。金在自然界总是以游离单质状态存在,性质柔软,闪亮发黄,其化学稳定性高,不容易被氧化。因此对于纯金艺术品和文物来说,一般不需要特别的保护,但如果是合金制成的器物就不同了。西藏地区的鎏金文物为数众多,多为铜鎏金,由于铜锈的产生,使鎏金层被顶浮在表面,或者铜的锈蚀产物出现在鎏金层的上面或夹杂在其中。究其原因是因为文物所处的环境相对湿度较大。铜质及铜鎏金文物的保存条件应将相对湿度控制在50%以下。对于此类文物的锈害可用酸类试剂去除,关键是试剂的浓度要把握好,浓度过低不能达到去锈目的,浓度过高会使文物产生不良化学反应,甚至损坏文物。在实际操作中,应将化学试剂法和机械操作法结合起来使用,并随时观察文物有无不良化学反应,用蒸馏水清洗干净文物。最后再使用缓蚀剂,以便将来文物的保存及保护。在西藏文物中有大量的银质文物,主要是佛教用品、生活用品、艺术类用品。银是一种柔软、洁白且有光泽的金属,有很好的延展性。由于银器在空气中放久了,其表面会渐渐变暗、发黑,这是因为银虽不会直接与氧化合,但却怕硫化氧和臭氧的腐蚀。若银受到强光照射,也会因强光中的紫外线而发生变化,银器的保护主要是维持它的原貌,对于轻微腐蚀的器物,外观虽不美,但其整体却很稳定,不必进行处理,除非为观察器物的纹饰,才进行处理。表面处理时可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消除硫化物的晦暗色,也可用其他化学配比试剂消除。对于严重腐蚀的器物,只要做些清洗和干燥处理就行了。最后也要在处理后的文物上涂上一定配比的化学试剂作为保护层。铁质地的文物在相对湿度大于60%的潮湿环境中,其表面会因结露而形成一层水膜。带锈铁器表面因腐蚀产物的疏松及毛细管作用而使水分子深入内部,因而腐蚀不断进行。腐蚀较轻的铁器可用十二烷基、硅酸钠、碳酸钠、磷酸钠、钼酸钠等5种溶液的配比溶液进行去锈处理,对腐蚀严重的文物可用一定比例的磷酸溶液处理,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涂上蜡或高分子材料保护。
2、皮革、服装类文物。造成皮革、服装类文物产生霉变、虫害的主要原因是由其保存环境造成的。皮革中含有微生物的营养基,加上高温、湿度情况的出现,霉变、虫害的情况就自然发生了。就目前掌握的情况,虫害多为“衣鱼”。皮革类的温度应控制在16℃~20℃,相对湿度60%~65%之间;服装类的温度应控制在16℃~20℃,相对湿度50%~65%之间。虫害一旦发生,就应立即灭虫,在灭虫方面有许多利用化学原理、物理原理灭虫的方法,这里不一一表述,本文只介绍两种方法:一是用“灵光”药杀虫;另一种是用除虫菊脂类配比化学试剂杀虫。这两种方法均需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方能达到效果。
3、陶器和瓷器的保护。陶、瓷器的适宜保护范围在温度16℃~24℃,相对湿度50%~60%之间。但陶器由于环境的变化,气温骤冷骤热,时干时湿,盐类的重结晶和溶解现象反复交替地变更,都可使器物变得很脆弱。瓷器质地比陶器致密、坚硬、不易吸水,较易保存。关键在于器物的防挤压、防震、防碰撞。瓷器的清洗可用丙酮和清洁剂进行。
4、唐卡的保护。唐卡是西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绚丽瑰宝,俗称“卷轴画”,为数众多。唐卡可分成多种质地,如布画、纸张画、缂丝、珍珠等。其适宜保护范围在温度15℃~18℃,相对湿度50%~60%之间。对唐卡的保护关键在于将其控制在良好的温湿范围内,以避免纤维组织发生不良变化,严格控制紫外线的照射,以避免发生褪色、糟朽、变形,同时注意文物的防虫、防霉工作。
5、贝叶经的保护。就目前所藏此类文物的保存情况而言,尚未发现虫蛀、霉变等不良现象,只要将其控制在良好的温、湿度范围内,就可以避免植物纤维发生断裂、变形状况。另外在提取此类文物时要避免用手直接触摸,且要轻拿轻放。
6、纸张类文物的保护。西藏历史文物中的纸质藏品主要包括文献、古字画、书籍、经书等。由于纸张纤维都是有机物质,一旦温、湿度不适,霉菌、虫害就会很快蔓延,纸张也变得脆弱。因此一定要注意温、湿度的调控,相关专业部门建议将保存环境控制在温度15℃,相对湿度60%左右是最佳保存条件。若一旦出现虫害,就必须迅速杀灭。在此,着重提一下紫外光对文物的损害。由于西藏受紫外线照射的强度非常大,多种类文物均易遭其损害,且后果严重。据研究分析,紫外线辐射引发的各种物质的光氧化机理,有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过程,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诱导期,物质吸收光能,反应开始,此时物质的强度、色泽还未被察觉有变化。诱导期的周期长短则差异很大。第二阶段是保护性物质耗尽,光氧化开始加速。第三阶段是物质的损伤显露。
文物作为历史的遗存,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够形象、真实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脉络。但是,由于西藏地区开展科技文物保护时间短,加之设备、人员、经费的匮乏,以及实际经验的不足,导致不少文物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保护,使本应经过科学处理保护后可以利用的文物丧失了其原有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因此,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普及文物知识,是我区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责任编辑 仓决卓玛]
参考书目:
①马承源等:《上海博物馆文物科技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②宋迪生等:《文物与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③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卫国,现任西藏博物馆科学保护实验室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