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史观
法舫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2册
页339-368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339页
一、绪言
一、建立人间佛教
佛教原是人间的佛教,而今曰「人间佛教」者,似别有
非人间之佛教在也。依佛教之十法界有情义观察,各别教化
之故,则佛教有人间佛教、天众佛教、地狱傍生饿鬼修罗佛
教、声闻乘佛教、缘觉乘佛教、菩萨乘佛教、佛乘佛教,如
是人间佛教乃十法界佛教之一部分,故不足以人间佛教代表
全体佛教观也。虽然,吾人今独倡人间佛教者,盖有因由,
绝不是好奇心理之所驱使有以表异也。观夫释迦牟尼世尊与
夫过去无量诸佛之成等正觉皆在人间,说法利生皆以人类为
最大且要之对象,可知佛教重视人间之一般意向矣。就人类
以言﹕经论皆说人为六道有情中极灵智者,所处之地位,既
非三途之苦恼逼迫,更非天众之耽着乐欲。而人类世间为一
非苦非乐亦苦亦乐
340页
之境界,发心学佛,较余诸趣,实为便利。就教化以言﹕人
间多诸声闻菩萨之所应化,故人间成为一下趋三途上达四圣
之中心基础地位,此所以佛教之教化力,征诸以往诸佛诸菩
萨无不集中施设于人间世也。故人间佛教,为超地狱傍生饿
鬼修罗之佛教,为达声闻缘觉菩萨乘之佛教。欲救三途众生
故,应建立人间佛教﹗欲为超人而达声闻缘觉菩萨之地故,
应建立人间佛教﹗欲自度而度人故,应建立人间佛教﹗欲令
一切佛正法久住世故,应建立人间佛教﹗乃至欲挽救今日之
世界人类,亟应建立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为佛教之总基础,
为一切佛教之出发点,是故建立「人间佛教」﹗
二、过去与未来之人间佛教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间。故过去诸佛之教化
,亦以人间为本,从人间而施设一切教法,救度众生而自人
类为起始,一切觉者所趣同故。今释尊既以人间为本为依而
成佛说法救济众生,过去诸佛,亦复如是,未来世尊,无不
皆然。圣言可证﹕
佛在舍卫国祇树华林窟告诸比丘﹕「过去九十一劫,
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过去三
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复次,比丘
﹗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毘舍婆如来至真出现于世
。复次,比丘﹗此贤劫中,有佛名拘留孙,又名拘那
含,又名迦叶,我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
341页
毘婆尸如来,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六万八千人
﹔二会弟子,有十万人﹔三会弟子,有八万人。尸弃
如来亦三会说法﹕初会弟子,有十万人﹔二会弟子,
有八万人﹔三会弟子,有七万人。毗舍婆如来,二会
说法﹕初会弟子,有七万人﹔次会弟子,有六万人。
拘留孙如来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人。拘那含如来,一
会说法,弟子三万人。迦叶如来,一会说法,弟子二
万人。我今一会说法,弟子千二百五十人。」(长阿
含卷一)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阿难﹕「听我所说,
当来久远,弥勒出现,国土丰安,弟子多少,初会说
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有九十
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得阿罗
汉。……」
以上所引过去诸佛及未来弥勒世尊所教化之常随法众,
其数如此。至其游行人间种种教化,所度之数,不可以数字
计也。佛陀与弟子教化人间,建立法团----人间佛教----则
佛教在人间为何等庄严耶﹖其在当时救济一般社会人类之力
量,实无穷尽者也。
三、现在应建立人间佛教
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施设教化,观其史迹,所谓四十
九年三百余处,苦口婆心,孳孳教导,何尝一时一刻一处
一会一言一动,离此人间世耶﹖维夫大圣久没,福音渐寂,
异说邪师,渐遍大千,至今而极﹗人间佛教化与夫佛教之教
化人间,将迹浸辉隐矣﹗而时至今日,世间之乱,人
342页
类之苦,盖为空前未有之现象,众生之业感欤﹖时代之威胁
欤﹖抑为环境之所造欤﹖凡有心人,当此浩劫将临之秋,危
厄频增之际,孰不怆栗而起,发慈悲之宏愿,披忍辱之铠甲
,精进勇猛,以救以度之耶﹖救度之法,宜依人类为出发,
同诸菩萨发菩提心,建立人间佛教,救此人间有情。不趋道
仙,不求自度,不冀神变,乃至不希成佛,亦不发愿求生他
方极乐净土,更不希望诸佛菩萨前来消灾免除厄难。应先依
止各自之大菩提心与夫各个大悲同情心,观察现在一切人间
众生正在兴造极恶,五无间业。而更凶顽自蔽,不生惭愧,
谤毁大乘,方等正法,专愚自执,起诸骄慢,虽怀聪哲,而
具断善根,反自贡高,永无改悔,习染外道,苦身修业,永
离出要。而更无明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
全世界之人类,何一国一民族而不具此等现象耶﹖为度如是
之人类,发大慈悲,建立人间佛教,如救头然,克诚克兢,
务使全世界之人类有苦恼者,皆沾佛教甘露,令离苦恼。即
此五浊恶世,建立人间净土,受佛教化,渐次成为安乐人间
,大同世界。
二、释尊之人间佛教建立
一、佛陀以前之印度一般情势
凡一宗教之产生,或一学说之出现,其所在之地方与时
代,环境与信仰,殆有绝大之影响也
343页
。因此种宗教之建立,或学说之收获,即为其文明之结果,
足以支配其人民之思想信仰也。佛教若视为一宗教,固不尽
然,以其思想学理有超乎所谓现代宗教之定义。但据其在历
史民族间之演变,不论在何民族在何时代,确成其一种伟大
的信仰,其创始者,亦非常人者也。
当释尊未出世以前,印度民族之宗教信仰为神权,虽执
政之剎帝利王种,亦须受婆罗门教之灌顶洗礼也。其所崇拜
之神,多为自然界之物体﹔可超人类之天神。信神有道德性
,因此而歌咏赞美,祭祀供养于神。人民全般之依赖于神,
故神之威权大矣﹗从斯有四吠陀论﹔同时四论含有哲学思想
﹔更进而有六师论之出现,此印度之宗教哲学也。人民生活
,在精神上虽有神之安慰,而环境之物质上富贵贫贱则有异
也,统治阶级则有别也。剎帝利之王种,婆罗门之神师,皆
贵族也,统治阶级也﹔吠舍首陀罗之农工商,均贱民也,被
统治阶级也。当佛出世之际,四姓阶级极不平等之时期也。
文化宗教哲学各方面,亦皆有其转移趋变之情势也。
释尊在此时期出生印度,身处王宫,而透视一般社会情
绪。凭其聪睿之大智,藉其平等之大悲,由本愿故舍去统治
阶级之权位,作改革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之运动。证悟一切法
因缘所生自性本空之大法界后,更从事普遍化之人间运动,
建设印度民族之新信仰新思想。进而作改善政治运动,向诸
国王劝导,建设新印度之新政治,有所谓十六国王之皈命。
十善业道,是其政治之原则。人民在旧社会中得此清凉之剂
,如梦更醒,如日中天,受持三皈,遵行五戒,而作新民,
此所
344页
谓印度之人间佛教,维我释迦牟尼佛陀与其弟子之所努力建
设者也。
二、释尊之人格修养
释迦牟尼佛为佛教教主,佛教之产生人间,略如上述。
释尊成功此伟大事业者,一方固由其环境时代因缘之所促成
,而一方实由于释尊个己之道德修养与智慧修养,始能成此
穷未来劫不可磨灭之功德事业。道德与智慧之修养,终达其
圆满者,首在其能毅然决然放下权势乐欲,辞别慈父爱妾,
而独身出家者也。释尊意志之坚决,如佛本行经云﹕
世荣虽快乐,有生老病死﹔此四种若无,我心谁不乐
﹖生老病死法,住此生老病﹔若住生乐心,共鸟兽无
异。
又如出家时白父王言﹕
大王﹕今者不可障子出家心﹗何以故﹖譬如有人从彼
焚烧炽然猛焰火宅之中,欲走出者,此是健人,不可
遮断。大王﹗诸有生者,会有别离,若人觉知世间之
中,皆有别离,而不能捐别离法者,此非善利。又如
有人作事不成,死时将至,而不疾为,此非善知。
即为父王而说偈言﹕
若睹一切皆无常,诸有之法终散坏﹔宁忍世间诸亲别
,死别欲至事须成。
释尊出家之目的,如经中述其遣使回白父王云﹕
345页
我今不以被人所欺而息舍离父王足下。又亦不以嗔恨
心故,亦复不为求免资财,又亦不以封禄故,亦不欲
求生于天上。唯见一切诸众生等,在不正路,迷惑黑
暗,邪径而行,欲作光明,欲除如是生死之法,欲利
益世间之句,无忧恼处,欲断无常有漏之行,求出家
耳。大慈父王﹗见我如是,乐出家故,不应忧愁﹗
既具非常之志愿与目的,当有百折不回之精神,目的不
达,此志不息,世间小事,仍须如是,况成人间之大导师耶
﹖释尊出家之情形,常述游四门之故事。然此或为释尊观察
社会景况。位高而忧民深,德广而悲时切,「太子见老病人
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
(长阿含经)非无因也。
释尊道德修养,即其所修行之大慈悲心也。不以苦故,
而退菩提心,不以苦故,而舍一切众生。为度一切众生故,
而能牺牲个己之无量安乐。而行苦行,不为己乐而行苦行,
大慈充满众生心量,平等舍受,无有差别,怨亲平等,无有
彼我,是故释尊为世界之慈父,为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也。菩
提修养,即其所修行之大菩提心也。不以无明故,而障其菩
提,菩提之圆明证彻法界实相得一切智。夫由大悲菩提庄严
释尊之无上人格,而教化此世界之人类建立人间佛教。数千
年来,为几百千万亿人之崇拜景仰,故释尊虽生印度,实为
世界历史上之一伟大圣者。
三、建立三种信仰基础
346页
主义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力量,故凡一种主义,具有信
仰之力量,而为人类所信仰者,则其主义自易推行。释尊创
造佛教,建设人间,其救人救世之主义,于成佛之后,作意
思维,颇费苦心。应如何而在此人间说法﹖应如何而使人民
信仰吾说依吾行法﹖应如何而使人民得大安乐﹖乃至令一切
有情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离三界,永舍生死耶﹖
凡此诸种问题,皆为释尊初成佛时,欲度众生之先决定之义
也。「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无明而不证得。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使诸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释尊如是观察一切众生性已,遂决然而游行人间,实施其
人间佛教教育,其最初方式,则为宣说三种自皈依法﹕
尔时世尊于新净洁天施钵内,从彼北天帝梨富婆并跋
梨迦二商主边受于面酪密和之,博慈愍故受,如法而
食,食已,即告彼二商主及诸人言﹕「汝商主等来﹗
从我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复受五戒。当令汝
等,常夜安乐,获大善利。」其二商主及诸眷属,闻
佛语已,即共白言﹕「如佛圣教,我等不违,即便共
受三自皈依。」彼二商主于人世间,最初而得三皈五
戒,优婆塞名。…(佛本行集经)
自是以往,凡所教化,不论其为人也、天也、鬼畜生也
﹔其于人中又不论其在家也、出家也,首皆宣说三自皈依﹕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能令常夜安乐获大
善利。所谓建立人间之三种信仰者,即此三自皈依也。如是
三种皈依为佛教在此人间施行教化之最初基础,亦即人
347页
间佛教建立之第一工作耳。
一信佛陀为真觉者,自皈依佛。佛为大觉之士,救世之
主,亦为自心之觉灵,故皈依佛,即为皈依各人之觉心,一
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故也。二信达摩为真理,自皈依
法。法为佛陀之亲证,世尊之金言,解脱痛苦烦恼之法也,
亦即自心之觉照,故皈依法者 ,即为皈依各人之道心,一
切众生皆具平等真理故也。三信僧伽,自皈依僧,僧为梵行
者,僧乃和合之众,救生之士,修行之人也,亦即自心理事
之相应,故皈依僧,即为皈依各人之心身理事和合,一切众
生本性清净原和合也。夫释尊未出世未说法之前,印度民间
之信仰为一神为多神,属于身外之趋求,不重自身本具之人
格,今佛陀唱三自皈依,乃表示人类内向之反省,一切不依
身外之对象,故此种运动,予婆罗门教之一大打击,而佛陀
之新信仰,由此建立矣﹗斯亦可谓释尊对印度人民之信仰革
命也。
四、建立五种行为标准
释尊既以三种自皈依法,作信仰革命已,此种新信仰,
即为人间佛教。基本建立,令诸人民各获其自信之力,一切
作业苦乐果报善恶行为,全应向内反省,不宜向外依赖天神
,盖天神之势,犹人若也。夫人类大部分之信仰,既有归宿
,则其思想易于改变,惟行为习惯,于其日常生活之中,习
染既深,转移匪易,故非有一种标准,不易作确切之改造也
。尝观释尊一生之运动,其
348页
精力多集中于人间之行为改造,在各种经律之中,几每一经
一律,皆为此种说法也。今特于人间普遍的建立五种标准,
依优婆戒经分别其义﹕
第一、不残杀一切生命。如经云﹕
佛在迦维罗国。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
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人。自作者、自身作者
,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是人系缚夺
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
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
」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命短命……
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榖果蓏,悉皆减少,
是人殃流及一天下﹗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乃
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自身杀,
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
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
、囗优婆塞、结优婆塞﹗
第二、不非理取一切财物。经云﹕
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
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离本处。用心者,思维欲为
偷盗。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
处举着余处。复有三种﹕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
者遣使取之。
善男子﹗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
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是一恶
349页
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恶
果殃流万姓﹗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
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
第三、不非礼荒淫。经云﹕
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尚不应生
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自获他身。一
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
,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
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
优婆塞戒……。」
第四、言行相符。如经云﹕
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诃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
至戏笑尚不妄语,何况故妄语﹖(妄语即不知言知,
不见言见,乃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善男子﹗若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
属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
业之报。……是一恶人因缘方故,一切外物资产减少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乃至
阿那舍,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
350页
第五、不作一切破戒作恶因缘如饮酒等。经云﹕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
心多病,常乐斗争,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
,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诃责,人不乐见,不能修
善,是名饮酒现世恶报。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
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非止不饮
酒,即鸦片烟等。凡所害人类之精神,促进不善行为
之事,皆所戒免,酒之一种,为当时印度之物,如今
之美国禁酒然。)
夫如此五种修身作业之标准,在当时释尊领导改建之下
,印度人民,常数千百人倒屣相迎,信受奉行。经之在长阿
含、中阿含、增一阿含等,律之在优婆戒经、四分律等。于
斯种经律之中,不离寻释尊改造社会之运动史也。
五、释尊一般之教化及其弟子
欲改造社会作社会之运动,则不能行于一种方式也,固
矣。何则﹖社会为多方面之组成,其性质乃极复杂,故欲全
般之改造,非从事多方面之工作不能也。释尊慧心炯眼,于
一时顷尚能洞彻十方无量世界,一切有情心性差别,况印度
之一国人民心理,岂不洞见如掌上珠﹖故释尊第一步以三种
自归,改革其人民之信仰,第二步以五种规律,改革其人民
之行为。有如是之基础已,则次第进行其计划,扩五戒为十
善道,更努力推进广于王臣等之贵族教化以冀藉王势之力,
达其救人救世改造社会之目的。因彼时王种之权势极大,同
时外道婆罗门等之旧势力仍大,不难作反对
351页
释尊之运动,倘有王臣之护持于行道施教,自易进行者也。
观乎十六国等王臣长者等之归仰,则知当时印度佛教建立人
间之广大矣﹗释尊为达其建立人间佛教目的,五十年来布道
五印,席不暇暖,其生活除暑期九十日之安居外,率皆游化
于各国之间,如吾国孔子周游列国。此种运动,乃至其入灭
,尚谆谆于说教也。
释尊说法,善于观察机宜,审知其心性习惯,然后为其
说法。对于一般人民之说法,固不离其三皈五戒十善,使其
在社会上为一良善具德之国民,即此亦为进取菩提之基本矣
﹗然夫于每一有情,又适合观机择法以教之,故释尊之说法
方式,实未尝拘执一端也。
释尊之弟子从其出家而以教化人间者,尝说为一千二百
五十人(过去现在因果经),但实际上不止此数耳。又如弥勒
上生经说﹕「尊者阿若憍陈如……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尊
者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尊者大自犍连与其眷属二
百五十人,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者二百五十人,摩诃波舍波
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毗
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跋陀婆罗与十六菩萨,文殊师利与五
百菩萨。」是诸弟子皆依佛教修学,在社会中布道宣法,共
同努力佛陀主义之成功者也。
以上所举弟子之数,或不止此,而诸弟子除在家者,或
限于一地方,而出家弟子,则或常随于佛,然亦不定。在当
时亦随各弟子所教化之区域而住止,有时亦随释尊调迁。有
如所谓大弟子
352页
者,盖为佛陀有力之助手,向外说法布道与在内教授新学弟
子,皆可由诸大弟子任之。就当佛陀成佛之后,数十年间,
在其教化区域之内,集团林立。大多数弟子,虽仍度其林下
冢间之生活,而园林寺院等则次第建立矣。奇哉﹗大悲大智
,其心其行﹗释迦世尊﹗人间佛教之创始者﹗人间佛教化之
实行者﹗世界历史之伟大圣者﹗人间之福音,世界之救主,
功勋广大,尽言说海,不足赞其万一也。
三、古世之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与小乘佛教
佛陀之人间佛教之创建,已如上述。然此种信仰与行为
之改造,仍为随顺世俗一种移风易俗之方便耳。所谓人间佛
教者,非谓贪着人间之佛教也,乃改造人间之佛教,救济人
间之佛教,解决人间问题之佛教,超出人间之佛教也。三皈
五戒,十善业道,事理因果,可谓之一种社会公民教育,佛
学名之曰世间法。在印度思想界宗教界,最普遍之要求,确
为超人之出世方法,印度土地丰饶,大部人民物质生活不感
痛苦,故史家曰印度民族富有宗教哲学思想,非无故也。夫
为人天师之释尊,作世间解之佛陀,既于一般公民,施其相
当教化已,对此较高级之思想家宗教家,如舍利弗迦叶目犍
连等,亦有其善巧方便之教导耳。建设教团,专修深造,提
高人间佛教之价值
353页
,有声闻乘功德,菩萨乘功德。
二、教团之律仪原理与戒法
「初期佛教,诚能产生高尚之生活,吾侪心中,对于高
尚生活之感应,亦非纯由理论而生,佛教之传布,盖非对于
流俗有所随顺,而实亦非随顺流俗所能阻也。其传布盖因初
期佛教徒多淑邪之士,乐于助人,高尚可敬,自信甚强之故
。」此世界史家韦尔斯氏之佛教教团生活观也。释尊张其教
纲,建设教团,摄受信徒,作专门之教授教诫,以期解脱人
间,固其人间佛教运动之宿愿。岁月日增,人数渐众,必有
一定之方规,庶可步解脱之芳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诸佛之通戒也。止一切恶,为消
极之修善﹔修一切善,为积极之修善。未信者信,已信者令
增长,已增长者令圆满,斯皆释尊建立律仪之原理也。
然犹有别义﹕一曰成就出世之功德也,「夫欲储净法,
洗涤身器,将越爱流,前鸠行楫,居其选也,特有戒焉……
切身口而流训,则一言一行,斯佛事矣﹗因动静以研机,则
举足下斯道场矣﹗诚险道之夷嶝,闇世之凝缸,度疾之仙丸
,出世之神驭,鉴德者之明镜,严心者之宝鬘,涉象季之大
师,处尘俗之善友。……」(大般若经戒分序)二曰教团组织
之巩固也,三无漏学,曰戒定慧。戒者,教团之本也。定慧
者,教团之枝叶也。三乘功德,教团之花果也。欲枝叶繁茂
,花果丰美,必巩固其根本也明矣﹗教团之组织为七众,此
种组织,即戒律之组织也。合数千百万之信
354页
众,倘无一定之戒法,为共同之遵守,势难维持其长久之生
活。就功德言,亦难续其无上之慧命也。三曰教团职位之有
别也,佛教信众类别,曰﹕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
、沙弥尼、近事男、近事女之七众,前之五众为出家信众,
末二众为在家信众,出家中初二众为宿学,后三众为新学,
均受相当之训练,负专修佛法教化社会之任,树立人间佛教
之信仰者。在家二众,则各随职业,信奉佛教,护持教团,
教化社会者。凡此区别,皆由戒也。四曰教学程序之有次也
,佛教为养成布道人间之专门人才,故有教团之组织,泊教
团在人间建立之后,俨然人间教育也﹔佛陀及其弟子,人间
之教育家也﹔寺院林舍,人间教育之学校也﹔三皈五戒十善
,无我无常涅盘菩提,人间教育之课本也。印度如是学校式
之教育施设,释尊实创其始。其教学之程序,按步就班,由
三皈而五戒而十善,再进而十戒六法戒二百五十戒,前前必
具后后,井然不爽,秩然有节,肃然礼具矣,凡此咸依戒法
列其次也。
言戒法者,在家信众曰三皈佛法僧。曰五戒﹕不杀生、
不与不取、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出家众沙弥十戒,学
法女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为便于观察,表列如左﹕
355页
两众 ┌ 在 家 众 三 皈…………归依佛、法、僧
佛教 │ ┌学法女 五 戒…………不杀等
弟子 └ 出家 │沙 弥 六学法…………不淫等
└比 丘 十 戒…………不杀等
二百五十戒…………他胜处等
三、教法之思想基础与要点
清净戒法为人间佛教之清净幢相,教团信众,修学布道
,教化人间,数千年来,渐次进展者,戒法律仪纲维之故也
。夫佛陀教法,除上述者,果以何法而摄受印度当时思想界
及末世众生耶﹖
印度思想界(哲学)之观念与宗教界之要求,厥为解脱现
世人生之痛苦,要求安乐自在之涅盘。或谓此种思想信仰,
为印度人民之共同希求,欲冀此种目的之达到,则必于世界
人生,得究竟彻底之解决,作甚深之探讨不可。夫宇宙世界
苦乐人生,果恶乎而有,又恶乎而能解脱﹖关于此诸问题之
解答,宗教家之婆罗门等,曰世界人生由神创造,或曰梵天
生,或从大自在天生﹔解脱之法,应祭祀供养于神梵天等也
。思想界之六师等,曰世界人生由梵而有,或曰由自性神我
生,或曰由实德业大有和合等有﹔解脱之法,因此而各别不
同矣﹗佛教于世界人生之观念,则异于斯
356页
,谓一切世界人类之成就,各由其因缘业力而得成就,除因
缘外,无所谓天神梵我等而为生主。世界之成住坏空,人生
之生老病死,谓之苦果,此果之产生,因为众生之烦恼业力
,如是由众生之烦恼业力因缘,而有此世界人生,乃至一切
诸法,无不由因缘生起,此佛教之因缘说与业感缘起说,亦
即人间佛教之世界观与人生观也。解脱之法,修八正道,由
修此道定可解脱生死烦恼一切恶业,烦恼业息,痛苦之果,
自然不生,即此不生,名曰涅盘,此人间佛教之解脱观也。
凡此教法,于人间佛教而建立者曰苦集灭道四圣谛观(苦谛
集谛,世界人生之因果观﹔灭谛道谛,世界人生之解脱观)
曰十二因缘,谓无明等﹔曰诸法无我,曰诸行无常﹔曰有漏
是苦,曰涅盘寂静等,示之如表﹕
┌─ 因缘说…………世界观…………宇宙本体论
├─ 业感说…………人生观…………宇宙现象论
├─ 四圣谛观 教法组织
人间佛教法 ├─ 十二因缘观
之思想基础 ├─ 诸行无常观 宇宙解脱论
├─ 有漏是苦观 行法原理
├─ 八正道观
└─ 涅盘寂静观 … 证法目的………宇宙目的论
357页
四、人间佛教之解脱道
欲灭苦恼而得寂灭者,必修八正道也。八正道者,善乎
韦尔斯之解说﹕「一正见,瞿昙以见与念,严格考验,一心
求真,为求学之第一步,世俗迷信,不可有也。……次于正
见,则为正欲,盖自然界忌空,贪欲既摈,则必有他欲起而
代之……服务他人及求公理等等之欲是也。最初未腐败之佛
教,不以绝欲为目的,而以换欲为目的,从事于科学,或美
术,或改良世事,皆与佛之正欲吻合,唯此种目的,不可与
妒嫉好名之羼杂耳。正语、正行、正业,可无庸解释。第六
为正精进,瞿昙于善的意向,及不洁的应用,不与以宽容,
学者于其动作,须加以锐利批评之眼光。第七正念,于所为
或未为之事,常防范个人感觉,或虚荣心使不得近。其最后
者乃正定,以防信仰者心神之迷,如亚历山大里敬神之虚憍
是也。」如是八种正道为人间佛教中修小乘佛学之正路,解
脱人生痛苦之正行。所谓正道者,别外道等邪说之不究竟道
也,光明安稳之道也。夫八正道外,又有三十七觉分法,曰
﹕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善根、五升力、七觉支、八
正道支,要皆解脱之教法也。
五、教团之四大会议与圣典成立
释尊人间说法垂五十年,其法语之流传于今日者,赖于
结集之编辑也。因说时或无文字之记载,由于读者之记忆传
诵,时地之广,说法之多,非有编辑,不能使信徒信守有规
,更不能遗传
358页
后世,指导迷津。故佛临灭时,即定编辑之规,按佛教编辑
,非止一次,第一次编辑为大迦叶等五百人,于佛灭后不久
,在释尊说法中心地摩揭陀国王舍城毕波罗窟(七叶窟)之内
举行,以大迦叶为上座,由优婆离阿难等助之,而诵昙摩(
法)与毘奈耶(律),其时国王阿阇世王极表赞助,供其所需
也。传此第一次所诵出者为四阿含等,按此编辑为根本圣典
之历史,至二藏三藏四藏等之异,诵出人物之别,可稽诸史
也。迨佛灭百余年有第二次编辑,法众七百,名曰七百集法
,地在毗舍离国,又名毗舍离结集,相传此次编辑与第一次
编辑及后第三第四次编辑不同。考此次之编辑,并未诵出若
干种经律,乃为当时教团僧众十种非法事之裁定,即对于教
团规律之改定之会议也,主持运动者为耶舍尊者。明白言之
,盖此次集会,所谓由耶舍目睹徒众非法行为,乃集四方主
要之长老,而作革命运动也。裁定匡正十条戒律之异说,故
此会殆为一改革教团制度。整理统一徒众为之会议也。虽然
,教团之分裂,实基于此。第三波叱厘子城结集者,因阿育
王平等保护宗教,婆罗门与佛弟子常杂处纷争不止,故编集
圣典,而集会议,以救其弊,以分其界限,或说为淘汰凡圣
之集会也。会议之众,合千大德比丘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
,各提出各宗要义,遮他立论,以成一书,即论事论。按此
次所谓结集者,乃一澄清法众之会议也。第四次会议在迦湿
弥罗由胁尊者领导,五百人之集议,编释毗婆沙事,虽有部
专门之编辑,范围不广,而因依迦腻色迦王之命,在国王保
护之下,其势亦颇大也。按此次集会,可曰佛教教理研究会
(研究发智论),其二
359页
百卷之大婆沙,即研究会之成绩也。虽然,此教团分裂后之
事也。总以上之四大集会,可寻佛陀灭后,人间佛教之开展
与变化。今将四次会议,表之如次﹕
次 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会 议 订立教规
教法会议 改制整理
会议 澄清法众
会议 教理研究
大会
与会要人
人数 五百人
七百人
一千人
五百人
主 持 者
人数
迦叶等
耶舍尊者
僧众革命
众 目犍连子
帝须
胁尊者等
护 法 者
阿阇世王
阿育王
迦腻色迦
王
会议成绩
(结集)
订立教规
依戒为师
诵出四阿
含等 改革僧众
行为
审定佛教
宗义要点
与外道不
同 研究佛教
教义出大
毘婆沙论
年 代
佛灭之初 佛灭百余
年
│ 年 代 │佛灭之初│佛灭百余│││
│││年 │││
├────┼────┼────┼────┼────┤
│ 地 点 │摩竭陀国│毘舍离城│波叱厘子│迦湿弥罗│
││王舍城 ││城 ││
└────┴────┴────┴────┴────┘
由上四次大会,圣典渐次成立﹔教团生活,则屡变屡衰
。然亦可窥释尊去世以后,佛教信徒人间佛教运动之一斑也
。观夫史迹之所传,其每一结集会议,必有国家当局保护,
改革必有所成就,今就末法之秋,求如耶舍胁尊者等之大勇
无畏佛教革命领袖者不可得矣﹗
360页
四、中世近世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与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以入世救世为其根本精神,以先度众生后成菩
提为其宏大誓愿,故与人间佛教上所建设之小乘佛教不可同
日语也。盖小乘佛教乃依人间而出人间者,大乘佛教则在人
间而觉悟人间者。故从大乘佛教之救世精神上观之,则人间
佛教即大乘佛教之实现,大乘佛教乃人间佛教之法幢,虽大
乘佛教不止教化人间,而其教化一切众生之安立基础,仍不
外人间世也。故祖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
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复次,诸佛之人间成佛与菩萨之人
间教化,皆为实现其大乘救世精神于人间世也。故经有佛制
不许菩萨深入禅定,生长寿天及二乘地之教诫,专令一向不
舍众生直至成佛。故知谈大乘佛教者,不可超越人间佛教,
应知大乘佛教,即是人间佛教,实行人间佛教,亦即是实行
大乘佛教也。
二、菩萨深入人间之心理
佛灭后七百年顷,印度崇行大乘,为人间佛教,佛灭后
第二期之运动,由出世而返归入世者也。
印度佛教至马鸣而倡大乘,迄龙树无着世亲等而极盛,
其主教之士,皆为依小乘而出家者。
361页
大乘佛教在教法上思想上,应为全系佛法之进步,即其教团
之组织与教化人间之方法,亦大有转变也。如因婆罗门之猖
獗,而以秘密教摄化之。夫大乘佛教以大慈与大悲之心念为
入世之精神,倘无大慈悲心,则绝不能入世救生,实行人间
佛教。所谓大慈心者,谓救世之人,其心应尽众生界而慈爱
众生。然众生界无量,菩萨之大慈亦复无量。如经云﹕「慈
性安隐,离诸怖畏,慈善根力,随顺圣道。慈能令彼多瞋暴
恶不忍众生,舍离暴恶。慈能将导一切众生,趣于解脱。慈
能离彼鄙贱下劣。慈为坦路,善道涅盘归趣之所。」以如是
之大慈心力,能与一切有情快乐。观诸众生,常怀慈善。以
其与一切众生乐故,则能忍受劳苦牺牲个己之一切享受,而
施诸众生。
大悲心者,谓救世之人于一切众生应起救苦之念,一切
佛法以大悲为首故也。如大宝积经云﹕
菩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度诸众生,行于大悲
,毕竟不舍一切众生。菩萨摩诃萨行大悲时,观诸众
生安住不实虚伪颠倒,于无常中妄起常想,于诸苦中
妄中妄起乐想,于无我中妄起我想,于不净中妄起净
想。菩萨如是观已,于诸众生发起大悲,我当为彼说
微妙法,令其永断虚妄不实诸颠倒故。如是众生,深
为大失,极可怜愍﹗极可诃责﹗何以故﹖为瞋痴之所
害故,又为无智所加害故。舍离正法,安作非法,修
行恶法,堕在地狱畜生焰魔鬼趣,如是众生恶业引故
,所在之处行于非道,譬如野牛于彼冢间,为诸众狗
之所搏
362页
逐,逃迸先避,临大峻崖,穷途所逼,夜中嗥叫。菩
萨观是事已,于彼众生,发起大悲,我当为彼宣说妙
法,令其永断诸欲烦恼。
复次,菩萨观诸众生,为慢所害,计我为胜,由恃此
故,应可问讯,而不问讯。应可礼拜,而不礼拜。于
诸长者心无敬顺,于诸重师,不加祇仰。于聪叡者,
而不请问﹕何等为善﹖何等不善﹖何等应修﹖何等不
修﹖何等应作﹖何等不作﹖何等有罪﹖何等无罪﹖何
等为道﹖何等为三摩地﹖何等为解脱﹖如是等法,曾
未明了﹔但自计我为胜为尊。菩萨观已,于诸众生,
起大悲心,我当为彼说微妙法,令其永断一切憍慢种
故。
乃至观诸众生,一切痛苦,为拔除故,不惜身命而救拔之,
如是大悲之心,遍众生界,深入人间。作自所作,善作所作
,不变异作,为诸众生作所应作。一切众生,如意圆满,是
为菩萨深入人间,救度人间之大乘心理。
三、悲与智之发展
夫为出类拔萃之丈夫,当有不凡之心志,方足成其不凡
之事业也。菩萨之大悲心理,并非一时热爱所生,全由众生
之痛苦环境以激发之。观人间痛苦悲感之深,如丧考妣,情
无以加。如大丈夫论云﹕「有悲心者,见苦众生,虽不能教
,可不能叹言﹕苦哉众生﹗见众生为贪欲瞋恚愚痴所病,生
老病死之苦,常为痛苦之所恼逼。怪哉众生堕是大苦﹗世间
众生,身苦心苦,常为结业
363页
之所破坏。鸣呼﹗怪哉﹗世间众生逼迫之苦,何有菩萨而不
生悲﹖身在于驶流没生死无穷可畏大苦海。众生常为苦苦所
苦,行苦所苦,坏苦所苦。若见一苦,足生悲因,况复具足
三苦﹖」又云﹕「愚痴众生,常为百千诸苦所苦,若见一苦
,应生悲心,况复百千诸苦﹖」又云﹕「若闻世间种种无量
诸苦,石尚应软,况有心者而不生悲﹖若闻世间悲呼之声,
枯树犹应生华,况有心者而不生悲﹖」又云﹕「有悲心者,
菩提之果,便在掌中。」吾人今日所处之世间,非一极大之
痛苦牢狱耶﹖所有之身心,非一纯苦之蕴聚耶﹖推己及人,
大悲之心,油然而生,悲泣堕泪,何能己已﹗如大丈夫论又
云﹕「菩萨悲心,犹如雪聚,雪聚见日,则皆融消。菩萨悲
心,见苦众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泪。」又云﹕「计菩萨
堕泪以来,多四大海水,世间众生,舍于亲属,悲泣堕泪,
不及菩萨,见贫苦众生,无财施时,悲泣堕泪。」嗟夫﹗今
日世界人类之痛苦,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不可言喻﹗安得
具大悲心之菩萨出现于世,一洒其同情之泪耶﹖
佛教传布人间,自佛灭七百年后,此种以大悲为中心之
运动,日益增盛,征诸大乘佛教史之发展,可以喻矣﹗亦唯
以此大悲为首为导之方便佛教,始有今日之种种遗留。吾人
三生有幸,千劫难逢,今既沐于人间佛教之大悲水中,当以
之稍润菩提之心苗矣﹗或曰﹕世界所传之佛教,由印度而锡
兰而西藏等,有三时期﹕第一期小乘佛教,为人间佛教之基
础。第二期大乘佛教,曰空曰有,均为人间佛教之智的发展
。第三期大乘佛教,重于回智向世,开智利生,摄受方便,
密法
364页
斯尚,咸为人间佛教之悲的发展。
四、菩萨深入人间之事业
菩萨除自生活职业,其入世度生当无一定之事业,所谓
随一切众生之机感,应以何法而度者,即以何法而度之。应
现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之。如法华经云﹕「应以小
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
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
法。应以宰官身而得度者,既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
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
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等身而为说法。应以妇女身得
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
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又如地藏经等,菩萨观众生之作恶
而说报应,使离恶业,导入安乐,置于正路。
菩萨本其大悲心愿,入世度生﹔其度生之方便,又复随
类随机以度之。然其万行大总,在于六度,众善所尚,厥为
四摄。六度之义,极广极深。最初入世,方便所归,莫若四
摄事焉。言四摄事者,曰布施、曰利行、曰爱语、曰同事。
布施事者,谓在人间,随人所求,踊跃欢喜,无不施与。利
行事者,谓随自职业,利乐众生。爱语事者,一切众生,皆
喜利益语言,赞叹语言,故于社会中,社交纷杂,人类个性
,亦复不一,菩萨随其根性,以柔软语而摄受之。同事事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救众生,当同其类,宜若所作,
方便将导,而安立之。从此四摄事而推行
365页
六度事、十波罗蜜事、严净佛土事、饶益众生事、求一切智
智事、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事,皆人间佛教事也。
菩萨入世之事,至今世今日而亟矣﹗如有征夫,战鼓相
催,不可缓矣﹗过去诸佛诸菩萨,如是入世度生不离人间,
现在未来诸佛诸菩萨,亦复如是,入世度生,不离人间。若
离人间,而谈大乘佛教者,直魔事耳﹗或仍不出外道二乘也
。大心凡夫,其各勉旃﹗
五、以过去人间佛教建立现代人间佛教
一、建立现代人间佛教之必要
佛教建立于人间,随各地民族之需求而设教之,既如上
述。应知今日之人间,已非昔日之人间,故今日之人间佛教
运动,已非能尽如昔日之人间佛教运动。昔日之人间,虽有
暴恶愚昧之行为,迷信封建之思想,而大多数人类尚为宗教
之崇拜,易于感化。所谓半开化,或未开化之民族,其为恶
总觉有限耳。若施以佛教之初步教法而救度之,亦易为力。
今日世界之现状,较诸十九世纪以前之世界状况为何如耶﹖
从人间道德以观之,与其曰进化,毋宁曰退化,与其曰形而
上者,毋宁曰形而下者,与其曰向上,毋宁曰堕落。若从文
化以观之,与其曰文明,毋宁曰野蛮,与其曰物质进步,毋
宁曰精神堕落,与其曰人间快乐,毋宁曰人间苦海。惟以其
文明之日盛,而其
366页
行为之暴恶亦益亟﹗人类所蒙之痛苦尤益深﹗人间佛教之施
设于今日,岂容缓哉﹗﹖
夫生于现在之世界,人之不厌离世间者,无有是处。惟
大悲心之菩萨,为成其无上菩提,与度其无量众生,故乐久
处此五浊恶世,以度其生活也。世之谋救人类者多矣,然惟
佛教能救之,在佛教中,尤以人间佛教为最当机。全世界之
佛教信徒,皈依三宝者,倘非独善其身,应以人间佛教之建
立为急务也。
二、建设世界主义之人间佛教
佛教圣典之说明佛所证之境界,及其所说之教义,固圆
满无上,固无进化转变。然从其施设教化于人间,全依人间
有情为对象,则其施设,无论其为何种教法,何等组织,不
能不依此人间有情之转变而转变也。以是之故,佛教在印度
阿育王以前,仍本释尊所教化之数十国,而行其教,迄阿育
王以后,则推广宣传,普及全印度,南达于狮子国,由兹以
还,及于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迄今全球五洲,殆无无
佛教之国也。由此以观,佛教之历史演变,不能谓无进化。
从教义言,由小乘佛教而发展为大乘佛教,非无进化也。从
地理言,由印度而中国,而全亚洲,乃至今日之世界,非无
进化也。从信徒言,由二商主五比丘之信徒,而一千二百五
十人之信徒,乃至今日之全世界人类过半之信徒,非无进化
也。然过去人间,既有过去人间之佛教,今日之世界,为人
类之总集场,亦当有随世界人类之思想,施设世界主义之人
间佛教,更当有随世界人类之
367页
要求而施设世界主义之人间佛教,乃至随世界人类之痛苦而
施设世界主义之人间佛教以救世界。况佛教在人间之教化,
本不止以一世界为对象,乃以尽虚空界无量无边世界不可说
不可说之世界而为教化之对象。现在之五大洲,以佛教教化
观之,乃一极小之范围耳。是故应依佛教大世界主义而建立
此现世界主义之人间佛教也。
应病与药,菩萨之所必行﹔泥执同隅,智者之所不取。
世界大同欤﹖人间净土欤﹖吾人振臂曰﹕唯由世界主义之人
间佛教而世界大同可期,亦唯由世界主义之人间佛教而人间
净土可成。大矣哉﹗人间佛教﹗巍巍乎﹗世界主义之人间佛
教﹗
六、结论
吾观人间佛教史已,结曰﹕释尊时代与小乘时代之人间
佛教,可曰古代之人间佛教。自马鸣中国隋唐之大乘时期之
人间佛教,可曰中古时代之人间佛教。自佛教入西藏而遍于
亚洲,可曰近世之人间佛教。现在二十世纪之世界佛教运动
,可曰现在之人间佛教。然此乃就史之大概情形以言,欲得
究竟,应着专史。
人间佛教为救济人间主义,为超出人间之基础,为入世
度生之根本方便,为圆满无上菩提之基本大业,亦为菩萨摩
诃萨之应行事业。人间佛教乎﹖无上菩提乎﹖由人间佛教而
圆满成无上菩提,由圆成无上菩提而究竟人间佛教。天下有
情之人士,曷兴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