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
會議
大會
人數
人數
僧眾革命
眾
帝須
王
(結集)
依戒為師
誦出四阿
含等
行為
宗義要點
與外道不
同
教義出大
毘婆沙論
年
│ 年 代 │佛滅之初│佛滅百餘│ │ │
│ │ │年 │ │ │
├────┼────┼────┼────┼────┤
│ 地 點 │摩竭陀國│毘舍離城│波叱釐子│迦濕彌羅│
│ │王舍城 │ │城 │ │
└────┴────┴────┴────┴────┘
由上四次大會,聖典漸次成立﹔教團生活,則屢變屢衰
。然亦可窺釋尊去世以後,佛教信徒人間佛教運動之一斑也
。觀夫史蹟之所傳,其每一結集會議,必有國家當局保護,
改革必有所成就,今就末法之秋,求如耶舍脅尊者等之大勇
無畏佛教革命領袖者不可得矣﹗
360頁
四、中世近世人間佛教
一、人間佛教與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以入世救世為其根本精神,以先度眾生後成菩
提為其宏大誓願,故與人間佛教上所建設之小乘佛教不可同
日語也。蓋小乘佛教乃依人間而出人間者,大乘佛教則在人
間而覺悟人間者。故從大乘佛教之救世精神上觀之,則人間
佛教即大乘佛教之實現,大乘佛教乃人間佛教之法幢,雖大
乘佛教不止教化人間,而其教化一切眾生之安立基礎,仍不
外人間世也。故祖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
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復次,諸佛之人間成佛與菩薩之人
間教化,皆為實現其大乘救世精神於人間世也。故經有佛制
不許菩薩深入禪定,生長壽天及二乘地之教誡,專令一向不
捨眾生直至成佛。故知談大乘佛教者,不可超越人間佛教,
應知大乘佛教,即是人間佛教,實行人間佛教,亦即是實行
大乘佛教也。
二、菩薩深入人間之心理
佛滅後七百年頃,印度崇行大乘,為人間佛教,佛滅後
第二期之運動,由出世而返歸入世者也。
印度佛教至馬鳴而倡大乘,迄龍樹無著世親等而極盛,
其主教之士,皆為依小乘而出家者。
361頁
大乘佛教在教法上思想上,應為全系佛法之進步,即其教團
之組織與教化人間之方法,亦大有轉變也。如因婆羅門之猖
獗,而以秘密教攝化之。夫大乘佛教以大慈與大悲之心念為
入世之精神,倘無大慈悲心,則絕不能入世救生,實行人間
佛教。所謂大慈心者,謂救世之人,其心應盡眾生界而慈愛
眾生。然眾生界無量,菩薩之大慈亦復無量。如經云﹕「慈
性安隱,離諸怖畏,慈善根力,隨順聖道。慈能令彼多瞋暴
惡不忍眾生,捨離暴惡。慈能將導一切眾生,趣於解脫。慈
能離彼鄙賤下劣。慈為坦路,善道涅槃歸趣之所。」以如是
之大慈心力,能與一切有情快樂。觀諸眾生,常懷慈善。以
其與一切眾生樂故,則能忍受勞苦犧牲個己之一切享受,而
施諸眾生。
大悲心者,謂救世之人於一切眾生應起救苦之念,一切
佛法以大悲為首故也。如大寶積經云﹕
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度諸眾生,行於大悲
,畢竟不捨一切眾生。菩薩摩訶薩行大悲時,觀諸眾
生安住不實虛偽顛倒,於無常中妄起常想,於諸苦中
妄中妄起樂想,於無我中妄起我想,於不淨中妄起淨
想。菩薩如是觀已,於諸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說
微妙法,令其永斷虛妄不實諸顛倒故。如是眾生,深
為大失,極可憐愍﹗極可訶責﹗何以故﹖為瞋癡之所
害故,又為無智所加害故。捨離正法,安作非法,修
行惡法,墮在地獄畜生焰魔鬼趣,如是眾生惡業引故
,所在之處行於非道,譬如野牛於彼塚間,為諸眾狗
之所搏
362頁
逐,逃迸先避,臨大峻崖,窮途所逼,夜中嗥叫。菩
薩觀是事已,於彼眾生,發起大悲,我當為彼宣說妙
法,令其永斷諸欲煩惱。
復次,菩薩觀諸眾生,為慢所害,計我為勝,由恃此
故,應可問訊,而不問訊。應可禮拜,而不禮拜。於
諸長者心無敬順,於諸重師,不加祇仰。於聰叡者,
而不請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修﹖何等不
修﹖何等應作﹖何等不作﹖何等有罪﹖何等無罪﹖何
等為道﹖何等為三摩地﹖何等為解脫﹖如是等法,曾
未明了﹔但自計我為勝為尊。菩薩觀已,於諸眾生,
起大悲心,我當為彼說微妙法,令其永斷一切憍慢種
故。
乃至觀諸眾生,一切痛苦,為拔除故,不惜身命而救拔之,
如是大悲之心,遍眾生界,深入人間。作自所作,善作所作
,不變異作,為諸眾生作所應作。一切眾生,如意圓滿,是
為菩薩深入人間,救度人間之大乘心理。
三、悲與智之發展
夫為出類拔萃之丈夫,當有不凡之心志,方足成其不凡
之事業也。菩薩之大悲心理,並非一時熱愛所生,全由眾生
之痛苦環境以激發之。觀人間痛苦悲感之深,如喪考妣,情
無以加。如大丈夫論云﹕「有悲心者,見苦眾生,雖不能教
,可不能歎言﹕苦哉眾生﹗見眾生為貪欲瞋恚愚癡所病,生
老病死之苦,常為痛苦之所惱逼。怪哉眾生墮是大苦﹗世間
眾生,身苦心苦,常為結業
363頁
之所破壞。鳴呼﹗怪哉﹗世間眾生逼迫之苦,何有菩薩而不
生悲﹖身在於駛流沒生死無窮可畏大苦海。眾生常為苦苦所
苦,行苦所苦,壞苦所苦。若見一苦,足生悲因,況復具足
三苦﹖」又云﹕「愚癡眾生,常為百千諸苦所苦,若見一苦
,應生悲心,況復百千諸苦﹖」又云﹕「若聞世間種種無量
諸苦,石尚應軟,況有心者而不生悲﹖若聞世間悲呼之聲,
枯樹猶應生華,況有心者而不生悲﹖」又云﹕「有悲心者,
菩提之果,便在掌中。」吾人今日所處之世間,非一極大之
痛苦牢獄耶﹖所有之身心,非一純苦之蘊聚耶﹖推己及人,
大悲之心,油然而生,悲泣墮淚,何能己已﹗如大丈夫論又
云﹕「菩薩悲心,猶如雪聚,雪聚見日,則皆融消。菩薩悲
心,見苦眾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淚。」又云﹕「計菩薩
墮淚以來,多四大海水,世間眾生,捨於親屬,悲泣墮淚,
不及菩薩,見貧苦眾生,無財施時,悲泣墮淚。」嗟夫﹗今
日世界人類之痛苦,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不可言喻﹗安得
具大悲心之菩薩出現於世,一灑其同情之淚耶﹖
佛教傳布人間,自佛滅七百年後,此種以大悲為中心之
運動,日益增盛,徵諸大乘佛教史之發展,可以喻矣﹗亦唯
以此大悲為首為導之方便佛教,始有今日之種種遺留。吾人
三生有幸,千劫難逢,今既沐於人間佛教之大悲水中,當以
之稍潤菩提之心苗矣﹗或曰﹕世界所傳之佛教,由印度而錫
蘭而西藏等,有三時期﹕第一期小乘佛教,為人間佛教之基
礎。第二期大乘佛教,曰空曰有,均為人間佛教之智的發展
。第三期大乘佛教,重於迴智向世,開智利生,攝受方便,
密法
364頁
斯尚,咸為人間佛教之悲的發展。
四、菩薩深入人間之事業
菩薩除自生活職業,其入世度生當無一定之事業,所謂
隨一切眾生之機感,應以何法而度者,即以何法而度之。應
現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如法華經云﹕「應以小
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
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
法。應以宰官身而得度者,既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
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
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等身而為說法。應以婦女身得
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
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又如地藏經等,菩薩觀眾生之作惡
而說報應,使離惡業,導入安樂,置於正路。
菩薩本其大悲心願,入世度生﹔其度生之方便,又復隨
類隨機以度之。然其萬行大總,在於六度,眾善所尚,厥為
四攝。六度之義,極廣極深。最初入世,方便所歸,莫若四
攝事焉。言四攝事者,曰布施、曰利行、曰愛語、曰同事。
布施事者,謂在人間,隨人所求,踴躍歡喜,無不施與。利
行事者,謂隨自職業,利樂眾生。愛語事者,一切眾生,皆
喜利益語言,讚歎語言,故於社會中,社交紛雜,人類個性
,亦復不一,菩薩隨其根性,以柔軟語而攝受之。同事事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救眾生,當同其類,宜若所作,
方便將導,而安立之。從此四攝事而推行
365頁
六度事、十波羅蜜事、嚴淨佛土事、饒益眾生事、求一切智
智事、究竟圓滿無上菩提事,皆人間佛教事也。
菩薩入世之事,至今世今日而亟矣﹗如有征夫,戰鼓相
催,不可緩矣﹗過去諸佛諸菩薩,如是入世度生不離人間,
現在未來諸佛諸菩薩,亦復如是,入世度生,不離人間。若
離人間,而談大乘佛教者,直魔事耳﹗或仍不出外道二乘也
。大心凡夫,其各勉旃﹗
五、以過去人間佛教建立現代人間佛教
一、建立現代人間佛教之必要
佛教建立於人間,隨各地民族之需求而設教之,既如上
述。應知今日之人間,已非昔日之人間,故今日之人間佛教
運動,已非能盡如昔日之人間佛教運動。昔日之人間,雖有
暴惡愚昧之行為,迷信封建之思想,而大多數人類尚為宗教
之崇拜,易於感化。所謂半開化,或未開化之民族,其為惡
總覺有限耳。若施以佛教之初步教法而救度之,亦易為力。
今日世界之現狀,較諸十九世紀以前之世界狀況為何如耶﹖
從人間道德以觀之,與其曰進化,毋寧曰退化,與其曰形而
上者,毋寧曰形而下者,與其曰向上,毋寧曰墮落。若從文
化以觀之,與其曰文明,毋寧曰野蠻,與其曰物質進步,毋
寧曰精神墮落,與其曰人間快樂,毋寧曰人間苦海。惟以其
文明之日盛,而其
366頁
行為之暴惡亦益亟﹗人類所蒙之痛苦尤益深﹗人間佛教之施
設於今日,豈容緩哉﹗﹖
夫生於現在之世界,人之不厭離世間者,無有是處。惟
大悲心之菩薩,為成其無上菩提,與度其無量眾生,故樂久
處此五濁惡世,以度其生活也。世之謀救人類者多矣,然惟
佛教能救之,在佛教中,尤以人間佛教為最當機。全世界之
佛教信徒,皈依三寶者,倘非獨善其身,應以人間佛教之建
立為急務也。
二、建設世界主義之人間佛教
佛教聖典之說明佛所證之境界,及其所說之教義,固圓
滿無上,固無進化轉變。然從其施設教化於人間,全依人間
有情為對象,則其施設,無論其為何種教法,何等組織,不
能不依此人間有情之轉變而轉變也。以是之故,佛教在印度
阿育王以前,仍本釋尊所教化之數十國,而行其教,迄阿育
王以後,則推廣宣傳,普及全印度,南達於獅子國,由茲以
還,及於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迄今全球五洲,殆無無
佛教之國也。由此以觀,佛教之歷史演變,不能謂無進化。
從教義言,由小乘佛教而發展為大乘佛教,非無進化也。從
地理言,由印度而中國,而全亞洲,乃至今日之世界,非無
進化也。從信徒言,由二商主五比丘之信徒,而一千二百五
十人之信徒,乃至今日之全世界人類過半之信徒,非無進化
也。然過去人間,既有過去人間之佛教,今日之世界,為人
類之總集場,亦當有隨世界人類之思想,施設世界主義之人
間佛教,更當有隨世界人類之
367頁
要求而施設世界主義之人間佛教,乃至隨世界人類之痛苦而
施設世界主義之人間佛教以救世界。況佛教在人間之教化,
本不止以一世界為對象,乃以盡虛空界無量無邊世界不可說
不可說之世界而為教化之對象。現在之五大洲,以佛教教化
觀之,乃一極小之範圍耳。是故應依佛教大世界主義而建立
此現世界主義之人間佛教也。
應病與藥,菩薩之所必行﹔泥執同隅,智者之所不取。
世界大同歟﹖人間淨土歟﹖吾人振臂曰﹕唯由世界主義之人
間佛教而世界大同可期,亦唯由世界主義之人間佛教而人間
淨土可成。大矣哉﹗人間佛教﹗巍巍乎﹗世界主義之人間佛
教﹗
六、結論
吾觀人間佛教史已,結曰﹕釋尊時代與小乘時代之人間
佛教,可曰古代之人間佛教。自馬鳴中國隋唐之大乘時期之
人間佛教,可曰中古時代之人間佛教。自佛教入西藏而遍於
亞洲,可曰近世之人間佛教。現在二十世紀之世界佛教運動
,可曰現在之人間佛教。然此乃就史之大概情形以言,欲得
究竟,應著專史。
人間佛教為救濟人間主義,為超出人間之基礎,為入世
度生之根本方便,為圓滿無上菩提之基本大業,亦為菩薩摩
訶薩之應行事業。人間佛教乎﹖無上菩提乎﹖由人間佛教而
圓滿成無上菩提,由圓成無上菩提而究竟人間佛教。天下有
情之人士,曷興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