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清代以后,对伏羲的祭祀沿袭明代祭祀程序,同时在京师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在正殿景德崇仁殿祭祀伏羲。清中期以后,祭祀逐渐转为民祭。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公祭伏羲大典,1989年后,天水伏羲祭祀活动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公祭伏羲活动。2005年,祭祀规格升格为省祭。2006年5月,伏羲庙祭祀礼仪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水对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大约起始于宋金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秦州三阳川蜗牛堡(今卦台山)始创伏羲庙,应该是祭祀伏羲氏的开始。据天水青年学者刘雁翔先生推断,卦台山伏羲庙的祭祀很大可能曾纳入金代祭祀伏羲的统一规划,即由学士院特制祝文,颁行各处实施,京师不再设庙祭祀。

而据史料记载,至明代时,秦州伏羲庙成为全国性的伏羲氏祭祀活动的中心,以朝廷的名义(国家级规格)举行祭祀,成为秦州祭祀伏羲氏活动的辉煌时期和历史上的最高规格。祭祀费用列入州署财政预算,并由礼部制订祭文。
嘉靖十三年(1534年),巡按甘肃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仁隆主持制礼作乐,制订了祭祀程序、乐生舞生员额、祭祀人员的服饰、祭器等。张鹏并亲撰《迎神曲》、《送神曲》,祭祀进入极盛期。
| 【已有0位网友进行了评论,点击评论】 |
![]() |
![]() |
![]() |
![]() |
![]() |
| 上一篇: 归本返真:道家和道教的丧葬观 |
| 下一篇: 我国传统重要祭祀节日 |
| 暂无关键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