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
此品是本经的重要部分。
民间习俗在农历七月都做超度法事,而超度法事的起源、理论依据在本品经文中说得很清楚。“阎浮众生”,指我们地球的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我们冷静思惟,确实起心动念“无非是罪”。为什么?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不会起心动念,只要起心动念,就落到十法界,就是罪。标准是以一真法界与十法界为界限,落到十法界,即是罪。十法界里,起心动念,将心变成了识,把四智变成了八识,当然是罪。十法界的分别、执着很淡,六道的分别、执着很严重,三恶道众生更为严重。故现在世间人起心动念,都是造三恶道的罪业!
佛是平等心,等念众生。佛看虚空法界没有分别,是一体的。平等心是成佛的第一因。菩萨是六度心,起心动念与六度相应。缘觉之心(亦称辟支佛)是十二因缘,念念与十二因缘相应。念念与四谛相应是声闻。念念与十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相应,是天道之因。念念与五戒相应得人身。三恶道中,饿鬼道与悭贪相应;地狱道与瞋恚相应;畜生道与愚痴相应。十法界里,还有修罗道,这比较特殊。修罗也修上品十善,但没有四无量心,他是贡高我慢,嫉妒心很重,好胜心很强,此是修罗之因。十法界的业因非常复杂,此处说的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起心动念与哪一法界相应,将来就到那一道去受生。到哪一道去投胎,完全是自己造作。上帝、阎罗王做不了主,佛菩萨也做不了主。我们明了此理,每天起心动念就应知道自己的念头落在哪一道。我们要想往善道去,纯善至善是佛道、菩萨道。要想作佛、作菩萨,一定要修清净平等觉,用清净平等觉心去修六度,起心动念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走的方是佛道。若起心动念与贪瞋痴相应,则走的是三恶道。
大乘经说“佛不度众生”,是真的。众生得度是谁度的?自己悟、自己度。佛只为我们做增上缘而已。佛法是师道,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把道理、方法教给我们,我们要力行才能得到好的效果。我们学佛将来生到哪个法界,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学佛的人与不学佛的人差别就很大。不学佛的人不明白道理,不知如何修法。做善事还有好胜心,还有名誉、地位、有大家对其尊重赞叹的意念在,果报就在修罗道。福大的做天阿修罗,次一等的做人阿修罗,再次一等的是在饿鬼、畜生里做阿修罗。是故,唯有接受佛的教诲,断恶修善而不执着,心地平和,走的才是菩萨道。
《华严经》最后归结到十大愿王,总结了十个纲领。我再把它简化,提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二十个字。我们修学,起心动念与这二十个字相应,走的是菩萨道、是佛道。《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这二十个字最后结归也是到念佛。所以,解要深广,行要专一,功夫才得力。若举心动念皆是贪瞋痴慢,何能与道相应?
“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脱是脱离三恶道苦。在恶道教化众生的菩萨都称作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到恶道教化众生,也都称为地藏菩萨。是故,地藏菩萨的名号绝对不是专指一个人。菩萨在什么场合就称什么菩萨,诸佛如来亦是如此。
菩萨善巧方便教化三恶道的众生,使之醒悟。这也是众生有善根,善根深厚的人能依教奉行。菩萨在恶道里度的众生都是善根很深厚的,他们回头向善,一念回心就离开恶道。离开恶道到人间来的多,到天上去的少。生到天上,多数是四王天跟忉利天。然而,生到人天得善利后,很快又迷惑退转了。
不但迷惑,“若遇恶缘,念念增益”,益是增加。现代社会的环境,我们六根所接触的都是恶缘,自己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很重,受各种恶缘的诱惑,烦恼念念增益,就又造罪业。我们生活在如此环境中,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将来果报必堕三途。如果五戒十善可以达到八十分,来生能得人身。如果五戒十善能达到满分,来生决定生天。假如五戒十善连五十分都保不住,那就三恶道去了。
世间人常说,人死为鬼,不无道理。鬼道的业因是贪,世间人贪图五欲六尘,起心动念都是贪,是故将来死后就做鬼。学佛人还有贪佛法的,佛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贪的对象。贪佛法还是要变饿鬼,但在鬼道里比较有福报。明白理事,就能知道自己所走的是哪一道。
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
“是等辈人”,指造作罪业的众生。前世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转世后把前世都忘得干干净净,多半都是退转。是故,彼等“如履泥涂,负于重石”,好像走在沼泽里,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陷到泥潭里。不但走险路,而且还“负于重石”。换言之,是加速度地在堕落。“渐困渐重,足步深邃”,陷入后就无法出离。
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人如果有缘遇到善知识,帮助减轻重负,或是把重担全接过来。此是比喻。“是知识有大力故”,何谓“大力”?指佛法的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善知识大力辅导、帮助,“劝令牢脚”,劝我们站稳。“牢脚”比喻善心不退,脚根站牢。大乘佛法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是故,我们若能生起善心善念,就能感动佛菩萨来应化,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若达平地”,平地指超生,比喻生人天两道。天台大师讲十法界,说得很巧妙,每个法界都具足十法界,把十法界展开成一百法界,称为百界。《法华经》讲,每个法界具足十如是,一百法界即是千如。天台家讲的百界千如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现前在人法界,人法界里有十法界。我们起心动念与自性平等相应,就是佛法界;起心动念与六度相应,就是菩萨法界;起心动念都是贪瞋痴慢,就是三恶道的法界。虽然现在在人道,造作的是三恶道的业因,将来必堕三恶道。好比我们现在已经掉在泥坑里,佛菩萨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觉悟了,赶紧回头,牢住脚根。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决定与五戒十善、四无量心相应,即是牢脚,就是踏到平地。
“须省恶路,无再经历”,恶路就是贪瞋痴慢,通达恶道的路不可以再走。起心动念能与阿弥陀佛相应,是成佛之道。如何才能与阿弥陀佛相应?用平等心念佛就相应。平等心就是清净心,放下万缘,放下身心世界。世间好人也罢,坏人也罢,与我们皆不相干,我们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用清净平等心念阿弥陀佛,走的方是成佛之道。《华严经》真的是无上法宝,《华严经》中所讲的各个族群,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是故,我们用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人都是诸佛如来,凡夫只有我一个。
《华严经》说:“唯心所现”,心就是真如本性,是圆满法身。清净法身变现出来的境界,是诸佛如来应化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是故,诸佛的一切示现是来度我一人的。看到大地众生皆是诸佛如来,自己就成佛了。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诸佛菩萨都是凡夫。动的是何念,就在何法界。我们明白此理,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修,如何成就自己的无上菩提,使自己在一切境缘中,真正成就清净平等觉心。此乃修行证果的绝妙方法。所以,一切众生种种作为,我们不要放在心上,知道各种示现都是为度自己,让自己在境界中修平等心。若还看到不平,就是自己还有烦恼、习气,还有妄想、分别、执着,过失在自己。所有一切境缘,我们接触之后,心是平静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接触外面境界生智慧,清净平等觉就现前。所以,“须省恶路,无再经历”,真是苦口婆心,我们要能体会。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
“习”是习性、习惯,“恶习”是指种子,“习恶”是指现行。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恶多善少。如果善的习气多,起心动念、一切作为自然与善相应。为何我们一切的造作与恶相应?恶习气太重。起心动念,“从纤毫间,便至无量”,即是受外面恶缘的影响。我们内有恶习的种子,无始劫来的习气,遇到外面恶缘就起现行。起现行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堕落三途恶道,很不容易出离,非常可怕!
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
此是讲到修福。家亲眷属不肯回头,我们知道他必堕恶道。如前面婆罗门女、光目女,给我们做出示范,给其母“设福”。“资”是帮助,对亲人的前途能有帮助。
或悬幡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
修福的方法非常多,此地仅举几例,希望我们能举一反三。经上所说的似乎很容易,不难做到,“如是众罪,悉皆消灭”。能有如是效果?关键因素要正法住世。正法没有了,徒有形式,“如是众罪”就消灭不了。
“悬幡、悬盖”用意何在?幡是佛门的旗帜,是召集大众听经闻法共修之意。幡幢宝盖是供养具,不宜绣佛菩萨名号,要以自己虔诚心供养才好。没有正法,悬幡幢宝盖,只是形式,没有实质内容。现代讲堂悬幢是一种象征,因为都市大厦林立,挂的旗帜外面人看不见。现在可以用报纸作广告,用电话来传递讯息,也是悬幡幢之意。
“或转读尊经”。转是转变我们六道轮回的念头,转过来学佛菩萨,转轮回心为菩提心,转轮回业为菩萨业。佛不在世,我们学佛只有依靠经典。佛在世时,三宝具足,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法宝为师,依教奉行。读经要研究经义,读了要能解,解了方能行。
“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圣像就是菩萨像。供养佛菩萨形像有两个意思,一是报恩,如同中国人供祖宗牌位一样,“慎终追远,返本报始”。二是“见贤思齐”,提醒我们要跟佛菩萨学习。
“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此是另一种方法。念佛菩萨名号,较前者更简单。佛菩萨名号的含义深广无尽,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要懂得佛的名号是性德之名号,菩萨的名号是修德之名号,性修不二。念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要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来,方是真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菩萨名号,要将自己的孝敬心念出来,学习地藏菩萨孝敬的精神,方是真念地藏菩萨。文殊是智慧,普贤是实行。是故念菩萨名号要如是念,就真有功德。
佛的名号是性德,念释迦牟尼佛是表仁慈清净,念念以仁慈的心对待一切众生,在一切境缘中布施自己的清净心,方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觉,觉就不迷,觉心不动。是故念阿弥陀佛是一心称念,念到极处就得一心不乱,一心是不动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才是真念阿弥陀佛。
若能如是念法,临命终人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功德甚大。我们念佛的力量,用波来讲大众好懂。念力就是波动,真诚心、清净心的波无比的殊胜。
“或闻在本识”,人虽然死了,阿赖耶识还在,还会去投胎。阿赖耶识在活动,它有波动,我们的波动可以跟它的波动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就是加持,就是亡者得到的利益,帮助他在阿赖耶识里种下佛的种子。种子力量的强弱在念佛的人,念的人明理,念念相应,种子力量就非常强大。如果不明道理,虽然也合掌恭敬念南无阿弥陀佛,力量就比较弱。
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计”就是我们客观的观察,想想其一生所造的业,知其因就知其将来的果报。佛说:“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其人造的恶业多,必定堕三恶道。从习性、嗜好、作为,处事待人接物来观察判断,即知其往哪一道受生。
“圣因”是讲供养佛菩萨。供养佛菩萨决不是在事相上的供养,一定要懂得表法的义趣,如法供养,依教奉行,进而劝导大众如法修行,功德就大。圣因,不是形式上的供养,是讲如教奉行供养,罪业才能消灭。本经的光目女与婆罗门女就是好榜样。我们要细心观察、体会,他们是如何修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