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了生活
1951年,曹禺主动提出要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得到领导上的赞许,于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明朗的天》,结果是一次失败,原因在于他放弃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与一贯的创作方法,按照主题先行的路子,根据明确的主题思想去“深入”生活,找人谈话,选择人物,设计情节,而且每写一步都小心翼翼地唯恐“歪曲了生活”,“违反了政策”。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还经过多次审查反复修改,保证没有政治上的错误,最后的结果是剧中人物成了传声筒,剧本成了宣传品,既没有揭示人物灵魂的复杂性,又少有真正的激情,更找不到曹禺昔日作品中的诗意与美感。表面上,看所有人物情节都来自生活,实际上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