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柔和质直心

来源: 发表人: 2023-09-28 浏览量:1230

柔和质直心

  这是八种喜悦心法的第四种,离开瞋恚。由此可知,三毒烦恼对于菩提心的障碍有多大。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菩提心的体是直心,它的作用是深心跟大悲心;体、用是一不是二。直心对自己就是好善好德的深心,直心对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体是至诚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特别明显。《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就是至诚,真诚到极处;三毒烦恼是虚妄的,不是真诚。不能够离开三毒,决定没有菩提心,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菩提心不容易发,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由此可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超越十法界。经论里面都跟我们说,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发菩提心,道理在此地。菩提心的标准是见思、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作用。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离瞋恚才能得到‘柔和质直心’。“质直心”还不是圆满的直心,跟直心已经接近了,这个关系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

  【五、得圣者慈心。】

  这个‘慈心’不是六道里面、天道里面的慈心。我们知道色界十八层天,除了修上品十善、四种禅定之外,他还要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能够生到色界天。这个地方讲‘圣者慈心’,超过色界、无色界的凡夫天人;此地所讲的“圣者”,最低的水平也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慈悲心。从这些经文,我们能够体会到,三毒烦恼是修行成就最严重的障碍,它的果报:瞋恚是在地狱,贪欲是在饿鬼,末后这个邪见是在畜生,这是三恶道主要的业因。我们要远离三恶道,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圣道,十恶不能不离,十善不能不修。

  大乘法跟小乘法确实不一样,大乘法是智慧做指导,所以从初发心就跟小乘圣者不同。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在果位上比不上小乘阿罗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果位上诸位都清楚,在断惑只等于小乘须陀洹,只是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思惑一品还没破,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但是,他的智慧、他领悟的能力超过阿罗汉。佛讲大乘甚深的教义,阿罗汉听不懂,初信位的菩萨听得懂,这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这一种人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在断烦恼这方面比不上阿罗汉,智慧方面超越阿罗汉。圆教菩萨,十信位里头发的是相似菩提心,不是真实的;但是非常可贵,他不断的在精进,到初住位这菩提心才真正现前,“三心圆发”。这个“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圆满的发出来了,自利利他,一直到无上道,所以他们得的是圣者的大慈大悲。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四、五、六三句,实际上都是讲的菩提心;第四句讲的直心,第五句讲的深心,第六句讲的大悲心。慈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利益’众生、‘安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平安。‘常作’,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顺境、逆境,从来不中断。觉悟的人,他在这个世间,已经转业力为愿力,也就是佛家常讲的“乘愿再来”,这就是再来人。这个念头转不过来,人的一生决定受业力主宰,就是一般人讲的命运,人逃不出命运。一生当中,你的作为、你的果报都是命中注定的。……

  真正菩提心发不出来,最低限度,相似的菩提心要具足;此地讲的“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至少这三种心我们要有。时时刻刻记住,尤其第六句,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我们看看现在社会大众,他的病在哪里?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给他做启示,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这就对了。所以断恶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这是断瞋恚所得的八种善果里面的第七种。‘身相端严’,“端”是端正、庄严。佛法里面所说的庄严,就是一般人所讲的美好,端庄美好。由此可知,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句里面的“相”,就是说的“身相端严”,端正美好,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这是自性自然的流露,在如来果地上是究竟的流露。……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

  这是离瞋恚第八种利益。‘和’与‘忍’都是性德,这是一切众生自性里面本具的,而为烦恼习气障碍住,不能现前。“和”是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忍”是能够承受一切善恶、违顺的境界,可见得这两个字的含义是无限的深广。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由于交通便捷,信息的发达,我们居住这个地球虽然很大,可是在快速的信息之中,点点滴滴我们立刻就看到、就听到,在电视画面上看到,在卫星传播里面我们听到。所以有人说今天地球是个村庄,地球村,这个比喻也非常恰当。但是地球上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生物,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区,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要和、要忍,如果不能和睦相处,彼此不能够互相忍让,一定会发生冲突,会发生战争、会发生流血,会有种种不幸。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的存心、他们的动念,无非都是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而救度众生的目标一定是在和、忍。和、忍为什么不能落实?这个地方佛给我们显示出来了,十恶不善,使和忍不能落实。这就是现前一切众生的灾难、天灾人祸之所不能避免的原因。……

  得生净土的条件,这两个字重要,头一个要跟一切大众和睦相处。他对我和睦,我对他和睦;他对我不和,我对他也和。顺境、逆境,善人、恶人,统统要忍。怎么个忍法?不放在心上,真的是忍。放在心上,那忍得很苦;不放在心上,这个忍忍得很自在。一切随缘不攀缘。利益众生是好事,好事都要有缘。如果没有缘,你想去做,做不成功,你还要生烦恼,那又何苦?所以佛住世间教导我们随缘不攀缘;攀缘是自己想怎样做,随缘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能够懂得“和、忍”,自然就断恶修善。因为只要你造十恶业,这个十恶在你的心里面,你没有能够把它完全放下,“和”跟“忍”做不到。

  我们仔细观察,观察别人,再反省自己。人看自己的过失,很难,看不到自己过失;看别人过失容易。别人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别人过失,马上回过头来反省,我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这个重要。我们看到别人不和睦,团体不和睦、国家不和睦、宗教不和睦,常常闹事、斗争、战争,这在讯息里常看到的。回过头想想,我跟大家相处和不和睦?我为什么不和睦?这部经上讲的,恶业习气。如果没有恶业,你心地是纯善,纯善就是十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跟十善业相应,“和、忍”两个字就落实、就做到了。没有遇到净土法门,不知道求生极乐世界,他的果报来生“生梵天”;梵天是色界天,不是欲界天。你才晓得,不学佛果报也相当殊胜。我们看看许许多多宗教,他们所讲的“天”,多半都是欲界天。怎么知道是欲界天?烦恼习气没断,所以我们知道他是欲界天,欲没有离开。高级的宗教,所谓高级宗教,每一个宗教里头都有高级的修行人,不单指一个,高级的人是修禅定,他们懂得离欲,那就生梵天,这个我们要晓得。离瞋恚八种殊胜的功德,这一种是非常非常殊胜。

  我们今天提倡和平,因为世界太不和平了。“和平”两个字怎么讲?全世界的众生,不分国家、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平才能落实。平等对待是“忍”,你不能忍,你就没有办法平等待人。所以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自利利他。我们的自利,以这种修行基础,发愿求生净土,肯定能满我们这一生的愿望,成就以往生生世世所没有的殊胜功德,这才是个聪明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这是说断瞋恚,将这个功德不求世间的福报。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不求世间福报,不是没有福报,而是福报更殊胜;福报虽然现前,决定不能放在心上,决定不能生欢喜心,这就是说不受福报,福报再大也不享受,把这个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到成佛之后果报就殊胜,这种殊胜是没有方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不可思议”。

  ‘得无碍心’,“无碍”是无障碍,就是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而不踰矩”,这是“无碍心”。在大自在当中又能与一切众生相应,不违背世间法,这是佛家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如果我们对世间法有妨碍,那就有障碍了。于佛法、于世法、于出世法都无障碍,才叫做无障碍法,才是真正解脱,《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观者无厌’,这是殊胜的果报;凡是跟你接触的,闻名、见面,都能生欢喜心,这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十善业的果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