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位次,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我们接着看十乘观法第八:
【八、知位次,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
“增上慢”的毛病,是自古以来常有的。什么叫“增上慢”?自己没有证到这个地位而以为证得,不晓得自己的位次。我在早年遇到一位居士,这个居士学佛很虔诚,他告诉我他证得阿罗汉果,我就劝他不要说。他说真的证得了,言语很肯定,我被他逼着没有法子,我说:既然证得阿罗汉果,你六种神通都具足了;我们坐在房子里头,我说:房子外面马路上走的那些,你有没有看到?他说:没有。我说:你就没有证到阿罗汉果,证到阿罗汉果你决定知道,我心里想什么事情你也知道,你有他心通。我说:你这个能力都没有恢复,你肯定没有证得。这样才把他的念头打消。碰到人就跟人家讲,他证得阿罗汉果,这就是不知道自己修行的位次。那很可能在修行里面得一点法喜,得一点轻安,于是乎就产生误会了。位次要很清楚、很明了,我们就不会有这种问题发生。
譬如前面讲的“五停心”、“六度”。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他的学生请教他老人家:你这一生修持,弘法利生,你往生是什么样的品位?而大师对大家说,“我只证得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就是此地讲的“五停心”;停是停止,心是散乱,散乱的心停止了。这个位次不高,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实在讲,五停心这个位次,我们每一个同修都有把握能够取得。如果说是事一心、理一心,那确实不容易,那个品位高了。所以极乐世界殊胜之处,不在实报庄严土,而在凡圣同居土,这非常非常不可思议!一般这种功夫是没有办法成就的,这就是伏烦恼,没有断烦恼。伏烦恼的功夫浅,说实在话,比小乘初果都不如。小乘初果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小乘初果,在圆教是初信位的菩萨,我们哪里有能力?说老实话,一生的修持,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我们都达不到,这个自己要晓得。自己知道了,诚敬的心才生得起来,不敢贡高我慢。
这讲断证的功夫,大小乘里面都说得非常清楚,烦恼的头数也说得很详细。“五停心观”是伏烦恼,根本就没有断,智者大师这么说法,实在讲就是帮助我们学习,智者大师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他为我们现身说法。在中国史传里面记载,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化身再来的,不是普通人,示现做个样子给我们看,教导我们,让我们效法他。这个意思就很深,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我们要怎样自己修学,怎样弘法利生。
五停心也叫五品位,《法华经》“分别品”里面所讲的功夫刚刚得力;换句话说,在六即位里头,他是观行即位。大家想想,观行即位前面是什么?名字即位,那就是有名无实;到观行,你的功夫才算得力。这里面说了五条,第一条叫“随喜”。经上说:“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天台家列五停心观,是从《法华经》上佛陀的开示。虽然说的是《法华经》,实际上,包括所有一切大乘经典。听到大乘经典,你不会毁谤,你生欢喜心随喜,这个人过去生中善根就深厚,以这个善根遇到善缘,他就能够深入。这种善根善缘,我们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好学”;这是我们一生修学成败第一个因素,一定要好学,不好学那就没有法子。真正好学就有善知识,你就会遇到善知识,就有这个缘分。
善知识确确实实是佛菩萨示现,真是佛家所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一个人好学,你就会遇到好的老师、同参道友。你不好学就没有法子,你的一生遇不到,善知识在面前,天天在一起,当面错过。你遇到了没有?没有遇到,天天在一起都没有遇到,这是实话。为什么?自己不好学。自己真正好学,跟善知识相处,哪怕是再短的时间,真正受利益。《坛经》里面所讲的永嘉禅师,永嘉禅师亲近六祖一天的时间,他得的利益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真正亲近善知识。这也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永嘉有十分诚敬,虽然很短的时间,亲近一天,得的利益是圆满的。毫无诚意,天天跟祖师在一起,没有遇到善知识,诸位要懂得这个深义。这是第一个,就是讲你的善根,你没有善根、没有福德,你遇不到缘分;遇到缘分,必须要具足善根、福德。
第二是“读诵”。经上说:“何况读诵受持者。”由此可知,读诵里头包括受持,经文上讲的。大乘经天天要念,我们今天主要依靠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有没有天天去念?一天不缺课。我们是个出家人,许多在家居士每天《无量寿经》都念好多遍,有一天念十遍的。我们是不是真的念?不要求念那么多,一天最低限度要念一遍,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都不缺,能念两遍就更好。先开始念一遍,熟了之后,你念的速度也就快了。念得很熟的人,《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三十分钟。但是不熟,我们初念的人,总得要两个小时。愈熟你进度就愈快,你的遍数就可以增多。你能够读,你能够解其义,常常把佛的教诲记在心中;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会想到经上的教训,不会违背经训,依教奉行,这叫读诵。读不解其义,不能够落实在自己生活里面,这不是读诵。这是五品的第二。
第三条是“说法”。经上讲:“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这是说法。这个说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机会教育,随缘说法,不一定要升座,不一定是在讲堂,随时随地。遇到人,看看这个人有善根,能够接受就给他讲,深说浅说、长说短说,那看对方的根机,随机说法。这是属于机会教育,喜欢跟人说,把佛法介绍给别人。
第四“兼行六度”。经上说:“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一心、智慧。”这一句话,实在讲就是落实,我们从佛那个地方学来的,要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六度就不要详细说了,菩萨行的六个原则。我们也曾经为同学们制订了一个《修行守则》,里面节录了《无量寿经》与《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的经文,总共节了一百多条,一百多条诸位细细看看,不出六度,六度是总纲领。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想到,能把这一百多条的经训都落实了,变成我们的生活,变成我们的思想,变成我们处世待人的原则,你就是依教修行,这是属于自利,兼行属于自利。
最后一条叫“正行六度”。正行六度不但是自利,而且是利他。经上说:“若能清净持戒,利根智慧,能达问难。”能够帮助别人解除疑惑。诸位想想这五条,这五条叫五停心,这是五品位,六即里面是观行即佛。我们最低要做到这个层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有把握。这是低到不能再低的水平,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教导我们学习。六度,那是菩萨行,那更高一级。从观行就到相似位,由相似再往上提升是分证位,分证位就是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证位,四圣法界是相似位,六道里面的是观行位。观行位没有出六道,但是观行位念佛能带业往生,这个了不起,这是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所没有的。净宗殊胜就殊胜在此地,只要这么一点小小的功夫,就能够决定往生。所以一切诸佛菩萨赞叹这个法门,不是没有道理。我们自己要知道自爱自度,不可以好高骛远,理论说得再高,自己完全做不到,依旧搞生死轮回。所以一定要“知位次”。
“位次”,天台跟贤首讲得很详细,天台讲四教,贤首讲五教。四教讲的是藏、通、别、圆;藏教我们一般讲小乘,声闻、缘觉,他的位次有四果四向。我们现在修学到底在哪个位次?大乘,我们究竟是通教、是别教、还是圆教?从根性上说,每一教里面都有三贤十圣,三贤十圣彼此解行的功夫并不相同,即使断证相接近,智能不相同。像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尽了,相当于小乘阿罗汉果,阿罗汉也是断尽见思,但是智慧完全不相同,圆教人的智慧高。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阿难尊者跟富楼那尊者智慧就不一样,我们能够看出来。阿难是圆教根性,佛说的那些大乘经、一乘了义经,他能听得懂,他能够理解;但是虽然能听懂,虽然能理解,他做不到,烦恼重。富楼那尊者听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说的话,他听不懂,他见思烦恼断了,他是四果罗汉。阿难尊者只断见惑,八十八品见惑,是初果须陀洹。在形象上是这么个样子,可是我们细细想想,不是这样。阿难尊者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富楼那是藏教四果圣人,我们这样一看就很清楚、很明白,圆教人智慧高。
阿难尊者现在在哪里?诸位都晓得,你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他往生极乐世界去了,阿难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果报不可思议!这个位次要清楚。我们今天努力,能够做到五品位,就不错了。五品位功夫得力,在念佛人分上是功夫成片,这是事一心最浅的。虽然说事一心,事一心浅深程度差别很大,说老实话不只九品,九品是大的分,九品里头每一品还有九品,我们要懂这个意思。我们自己究竟在哪个品位要很清楚、很明白,不会贡高我慢,谦虚、认真努力的学习。这是“知位次”的大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