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识通塞。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

来源: 发表人: 2023-09-16 浏览量:371

识通塞。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五、识通塞。】

  来谈起。

  【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

  “塞”就是阻塞,是障碍。阻塞什么?阻塞我们智慧,阻塞我们不能够明心见性。佛法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具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就是因为有障碍。佛在一切经论里说得很多,天台大师将世尊所说的归纳起来,告诉我们“苦”是世间的果报,“集”是世间的业因。这在四谛里面说得很清楚、很透彻,我们在此地不能讲得太远、太繁,“识通塞””主要是从四谛上说的。“十二因缘”是缘觉,也就是经上常讲的辟支佛,他们所修学的法门。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一直到老死,总共十二条纲目,称之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里面有因、有果,果上是没有办法断的。十二条也分配给三世,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因缘,我们没有能力超越时间,所以过去我们也用不上力;未来是指来生,实在讲也用不上力;真正能够用力之处,只是在这一生当中的因果。就是当中这八个纲目,从“识”到“爱、取、有”。前面五条是属于果报,所以真正能用功,真正能够在十二因缘里面断掉一条,那就成就了。

  实际上,能断的只有三条:爱、取、有,就这三条。爱是迷惑,我们讲“惑业苦”,取跟有都是属于业,果报是苦,所以我们能够下手之处就是从惑业上。如果人能够把爱欲断掉,这一关看破了,世出世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只有真正彻底看破,才能够断惑,断惑证真。这一条很难很难,上上根人所修的。取就是取舍,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得失,世间人常讲患得患失,这叫造业。取也是染着,佛法里面常讲着相。这一染着,必定就“有”了。有了什么?有了贪瞋痴慢,有了是非人我,阿赖耶识里头你就有了种子,业习种子;“有”,是指阿赖耶识里头,落谢业习种子。既然“有”了,后面就有“生老病死”的果报。

  佛说这个道理,跟我们说明了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的根本原因。我们了解这些道理,才晓得三世轮回是怎么一回事情,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这十二个因缘就像十二个连环一样,你能够破掉一个,它整个就瓦解了。佛告诉我们,从什么地方去破?从爱、取、有。上上根人看破世间一切理事的真相,所以爱欲他能断,这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在这个地方断不了,佛就教我们从“取”,从这上断。“不取”就是不着相,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修们不分别、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就是从“取”上下手。由此可知,“爱取有”这三个字,不是说事相,说的是用心。事相上不能离开,你每天要吃三餐饭,你要穿衣服,抵御这寒冷的气候,这是事相,你必须有房屋遮蔽风雨。不是从事上离,是从心上、从念头上离,这个不能搞错。日常生活当中一切随缘,像佛菩萨一样,决定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这就有方法把十二因缘解开。

  第三种从“有”上去断,这个也不容易,所谓是“为而不有”,那是很高的境界。实在讲,从有上断是哪些人?多半是再来人,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看到他也有爱,他也有取,人家没有“有”,这个功夫高了。宗门里面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是从“有”上断,他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在我们中国佛教里面,最明显的一个代表人物是济公和尚,我们在一般看的小说里面《济公传》,那是不可靠的。如果真正诸位要了解济公长老,在《大藏经》里面有济公的传记,他的传记分量很多,好像是有六卷的样子,分量相当多。这是从“有”上断的,他爱取那是表演,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是表演、是示现。可是在世间诸佛菩萨示现的很多,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但是我们读了佛经之后,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因此我们对于有一些示现的,决定不能够轻视,不可以轻慢。因为我们是凡夫,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他是不是佛菩萨、是不是罗汉来示现的,我们怎么知道?他也决定不会暴露他的身分。大经里面讲做种种示现,他们只有一个目的,觉悟一切众生,无论是示现正面的,或者是示现反面的,行善的、作恶的,你仔细去观察,都是在教化世人,都是在帮助世人觉悟。

  如果循着十二因缘流转,这就“塞”了,永远在六道轮回。譬如说,爱是贪爱,取是占有、控制,有是造了业,业习种子落在阿赖耶识,牵引来生的果报,这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但是我们要晓得,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恶业多过善业,特别是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没有善知识教导我们,正像《地藏经》上所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业”,我们将来的果报决定在三途。说来生得人天福报,实在讲,那是很渺茫的。我们自己很冷静去反省反省,我们五戒十善修得怎么样?五戒十善修得不好,与经论上的标准差得很远,来生人身就得不到了。佛在经上给我们做的比喻,现在得人身的人,失掉人身,来生再得人身,佛说了三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爪上土,大地土”,这是佛在地上抓了一把泥土、沙土,手上这土数量就好比是得人身的人,他把这个土撒在大地,指甲上还留了一点,还没有掉下去,来生能得人身的在指甲上那一点土,不能得人身的落在大地上的土,几个人来生能得人身?

  我们自己要冷静去想想,我们这一生所作所为,我们想的是什么?干的是什么?来生得什么样的果报,不要问人,自己冷静想想就知道了。肯冷静想想的人容易觉悟,想想这个事情可怕,可怕就赶紧回头。回头就决定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起一个恶念,不能起害众生的恶念,更不能起害人的恶念,念头都不能起,当然就不会有这些行为。我们为什么要这么作法?希求不落恶道。佛教导我们,这是经上讲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教我们断恶修善,转恶为善,这样才能得人身,不失人身。你不肯做,不能怪佛菩萨,佛菩萨讲得那么清楚,你自己不做,那没法子。由此,我们也很清楚得看出来,佛教导这三个目标:第一个转恶为善,就是教我们在六道里头,能够保住人、天两道,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佛法教学最低的要求;第二破迷开悟,破迷开悟是哪些人?是六道之外的,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那是转迷成悟,超越六道;最后一个目标是转凡成圣,这是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才算是圣人,为什么?见性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转凡成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