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巧安心佛号
佛给我们一个最方便的方法,教给我们念佛。前面是“善巧安心止观”,我们是“善巧安心佛号”,比止观还方便。这是为什么法门这么多,一切诸佛如来偏赞念佛法门,念佛的方法很多,为什么诸佛如来偏赞持名念佛,道理在此地。我们没法子,就把心安在佛号上,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杂念,这就叫正念。念“阿弥陀佛”是不是真的正念?不是,阿弥陀佛还是个妄念,用一个妄念来对付一切妄念,是这么一个方法。那有人说,我用“一二三四”也可以,行!是可以。但是为什么一定要用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应;那就是说,你将来决定往生到极乐世界作佛。你念一二三四,可以控制你的妄想杂念,极乐世界没缘,你去不了。问题就是你一二三四念得很好,妄念念掉了,你有没有把握了生死、出三界?如果出不了三界,依旧搞六道轮回,这就是念“一二三四”不如念“阿弥陀佛”的道理。一切诸佛如来劝我们念阿弥陀佛,不劝我们念一二三四,你偏偏念一二三四,你不是叫作对吗?跟谁作对?跟自己作对,没有跟诸佛如来作对,跟自己作对,还是随顺自己的妄想习气,不相信老师的教诲。老师教的方法决定有道理在,决定有好处在,我们自己想出的方法固然也有好处,这个好处总比不上老师那个好处。
你的心要安在哪里?诸位想想,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实际上,须菩提只问了两桩事情: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问的是,我们的烦恼杂念太多,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控制住,能把这些妄想杂念降伏住?这是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问“应云何住?”我们的心应该安住在哪里?一部《金刚经》就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在净土宗里面的解答,哪有那么麻烦?哪有那么啰嗦?“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就降伏了。念头才起,一句佛号提起压住了,久而久之心里头只有佛号,没有妄念了。“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你就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就行了,问题就解决了,还用得着那么啰嗦吗?讲那么多废话!释迦牟尼佛讲了一部《金刚经》,解答这两个问题,对谁讲的?不相信念佛法门的人。真正相信念佛,哪里需要让释迦牟尼佛说那么多话,费那么多口舌?所以这个法门什么人修的?上上根人修的,一生当中圆成佛道的法门。
一句佛号就具足三止三观,一句佛号圆摄无量法门,这个话不是我说的,莲池大师讲的,蕅益大师讲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含摄在其中,这不是天台讲的“一心三观”是什么?我们今天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确实与一心三观不相应,我们这里夹杂着妄想,夹杂着杂念,所以这一句佛号念得没有效果,没有成绩表现。我们也曾经在念佛堂里看到,有些人念得法喜充满,几天几夜精神不疲不厌。那是什么原因?他用真诚心念佛,用清净心念佛,所以才有效果。我们是用夹杂心念佛,用疑虑心念佛,所以收不到效果。诸位细细想想,是不是这样的?
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在念佛堂没有做到,我们在念佛当中,六根还是攀缘外面境界,没有把六根收回来。眼还是东张西望,心里头还是妄想分别,在念佛堂看看这个人,跟人家挤眉弄眼,心还是散乱的。看到你喜欢的人,你会跟他笑笑点头,看到不如意的人还生气,瞪着眼睛,你怎么能相应?你的心没有定下来,你不是真诚心、清净心念佛。我念佛,念这一句佛号,为这个世间苦难众生,为法界一切众生,那是慈悲心相应。诸位想想,我们念佛收不到效果,原因在哪里?为什么别人念佛,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他那个原因又何在?你要把这个找出来。把我们得不到效果那个因素消除,人家效果很好的那个原因,我们要记取、采取,我们念佛功夫也会得力,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惑,如果次第破是渐修,同时破是顿超,在佛法讲顿渐两门。顿超快,念佛法门是圆顿大法。怎样用“都摄六根”的方法?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讲的,那就是的。大势至菩萨提出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观世音菩萨是做出个样子来给我们看,“反闻闻自性”就是“都摄六根”。用这一个字做代表,耳反闻,眼要反观。什么叫“反”?不缘外面的境界,就反过来了,就是都摄。换句话说,眼能不看吗?好,闭着眼睛不看。耳能不听吗?没有办法,耳没有办法关闭,睡着了,耳朵还可以听到外面声音,耳怎么反法?实在讲,“反”不是说我们不听了、不看了,不是的。反的意思就是此地讲的三观,三观就是反闻。眼见色相,耳听音声,立刻就懂得一切众生相的体相用,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这就是反观。不会随境界相转,知道体空寂、相虚幻,知道现象的因缘果。
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们,从八方面来看,任何一个事都要从八面去观察。体、相、用三面,因、缘、果又是三面,六面,事、理,你从八面观察,你就不会迷惑,不会被境界转了。任何一个事物,你一眼就能看穿八面,你会看、你会听了。这些方法学了之后,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习,练得非常纯熟,六根一接触六尘境界,这八面同时现前,你才叫不迷,你才叫会看;对“止观”的观,是小小有一点门道,但并不深刻。你会看,看得没错,但是很浅,不够深度。深一层怎么样?这八面每一面都有八面,体有体之体、体之相、体之用,有体之因、体之缘、体之果,有体之事、体之理。说到事,有事之体、事之相、事之用,事里面有因缘果,有事之事、事之理。这样八八六十四,我们见色闻声,剎那之间,六十四面清清楚楚,你的看、观察东西才有点儿深度。这个还不够深,其深无底,六十四每一个里头又有六十四。
然后我们才明了,“诸佛菩萨观察入微”,这一句话的意思。我们不能不低头,不能不五体投地,我们实在比不上,我们连八面都没有办法,都照顾不到。人家能够观察入微,那个“微”是其深无底、其广无边,所以人家才能够一毛孔、一微尘,能够观察无量无边法界。如果不了解这一些事实真相,我们对佛经里头很多这些法相名词,含含糊糊看过,哪里懂得它的真实义?用三观破三惑,在任何一物上、一桩事上都行。正报一毛孔,依报一微尘,你能用三观观察这一法,三惑都能够破,何况在一切法中?我们六根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中,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是怎么个看法?你能够用佛菩萨的正观,正确的观察,执着、分别、妄想都空了。这是三惑,执着是见思烦恼,最严重的,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见色闻声,一一法中都能够同时破这三种烦恼,在一切法里头,再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了,你的心多清净。清净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就是平等心,清净心就是正觉心,清净心就是大慈悲心,性德圆满现前。
什么叫用功?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是道场,那是用功,问题在我们懂不懂、会不会。契入这个境界,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大自在,《心经》头一句话,味道就体会出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一心三观,三观一心。三观不是有次第,不是有差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刚才跟大家分析,从八面观察,一即是八,八即是一;深入一层,八八六十四,一念就是六十四,六十四就是一念。诸佛如来在果地上,观察入微是一念,同时,没有先后,没有次第。
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明了这个道理是看破,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习,是真正做功夫,真会用功,用功在生活当中。吃饭的时候,粒粒米都是一心三观,喝茶的时候,每一口水都是一心三观,这样才能够“性成无上道”。祖师大德说,我们不会吃饭,不会喝茶,赵州和尚叫你“吃茶去”,你就真端了茶就喝了。人家吃茶是一心三观,我们吃茶是胡思乱想,这里头勾引起贪瞋痴慢;这个茶叶好不好,水好不好,火候功夫好不好,胡思乱想!世间人还赞叹,你很了不起,你懂得茶道,你说有什么法子?佛法深入进去之后,这是其味无穷,大家要认真努力。说,说不尽,说只能是一个提示,诸位自己一定要深思、要契入、要悟入,你才会有所得,才有个悟处、有个入处,怎么讲都是个提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