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信仰简介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是极其复杂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广西的少数民族除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具有严格的宗教意义外,其他少数民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多属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同时又受道教、佛教的影响,使多种信仰交融并存,并形成了崇拜——祭祀——禁忌的信仰风格。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存各种寺庙,如大王庙、土地庙、龙王庙、观音庙等等,供奉各路神仙,壮族、侗族等一些民族还在家里设神龛,供奉祖先。各种神其人员或称“道公”、“师公”,或称“社老”、“庙老”等,各司其职,但一般不脱产。每遇上久旱未雨,便要到龙王庙祭拜龙王爷早日普降甘雨;村里或家里有异样事情发生,都要求神向鬼,举行宗教仪式活动;青年人谈婚论嫁,要先请算命先生算命合婚,择吉日良辰婚嫁;老人死了要请道公超度,选择风水宝地下葬等多种信仰风俗。
2 信仰意义
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文化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整体性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从字面上来看它的本质,就是人类对自己心中王国宗主的向往与精神皈依所在。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宗教情感论的首创者施莱而马赫这样解释宗教的本质意义。
作为人把握世界和生命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它对人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们通过教义的学习和不断重复的仪式行为,使宗教信仰的理念和精神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价值和行为系统之中,,从而成为形塑信教者的心理与人格的新的力量。
宗教信仰为人生提供终极基础。这里的“终极”,既指世界的绝对和根本,也指人生最高的意义和最重要的价值。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宗教信仰,都具有追求“终极”并以之为生活支撑和意义诠释的显着特征。表征着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它给人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愿望、行动等的根基。是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精神柱石,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
提供应当
作为评价主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内核,是价值评价活动的大前提。信仰从它的生成那一刻起,就满足着人的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性需要,信仰一生成就本然性地获得了‘纯正性’的价值本性。
聚合和圣化
每个人无论他是否具有宗教倾向,都有自己最终的假定前提。因为这些前提对他来说是真实的,这种假定前提不管是被称为意识形态、人生观、观念或者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直觉,都对属于他们的所有行为产生了创造性的压力。这种内驱力推动人去从事德行,使自己在道德践行中体悟到人生的尊严和神圣,并将各种具体的道德行为组织起来形成系统。
带来希望
任何信仰都指向未来,指向所求的方向,指向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形成某种信仰,表明人决心按自己已有的某种理念来生存,表明人愿意自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表明人希冀按自己的愿望来改造心灵、改造自己、改造人生和改造世界。信仰来自于人的内在需求和对崇高美好的盼望。信仰充满着希望,或是对生命的希望,或是对爱的希望,或是对正义的希望,或是对和平、和谐、同情以及真、善、美的希望。
获得自由
只有人,才有信仰,只有有意志、有选择、有精神追求的人才有信仰,因而信仰是最具人性化的精神之物,它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任何崇高的信仰,都意味着人对有限的超越,意味着真正的人性的复归和人的自由的发挥。正是在信仰中,人的精神乃至整个生命都向真、善、美的神圣价值尺度全面开放了,人主动地、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拥抱“绝对”并归顺到“绝对”之中,与自己追求之物合而为一,或者说,使永恒无限侵入自己的有限生命之中。在信仰中,人将实现真正的自我,获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