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爱是无常的、是会变的

来源: 发表人: 2023-08-14 浏览量:410
       所以三途地狱是自作自受,不是别人做给你受的。在早年讲经,我曾经举章太炎的例子,讲过很多遍。章太炎去参观地狱,见不到,他才恍然大悟,地狱不是阎罗王建造的,如果是阎罗王建造的,一般人应该可以见到,不是,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你没有这个业,你见不到地狱,地狱在你面前也见不到。所以《地藏经》上讲,地狱只有两种人能见到,一个是菩萨,一个是造作地狱罪业的人,他去受果报,菩萨到地狱是教化众生。不是这两种人,你肯定见不到地狱。所以古往今来,多少大德常常提醒我们“自作自受”,因此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自己的业报,怎么能怪别人!这个只有接受圣贤教诲,明白这些事理,他心是平静的,心平静生智慧,这个人就有福报了。

  ‘慈’,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大慈大悲。“慈”跟我们世俗人讲的“爱”,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佛法不讲爱,要讲慈?这里面同中有异,异在哪里?爱心要是生于智慧的,就叫做“慈”,爱心要是生于感情的,我们就叫它做“爱”。所以爱是无常的、是会变的,今天爱你,明天就恨你了,我们在这个世间看得很多,你看看年轻的男女相爱结婚,没过几天,听说他们离婚了,变化太大。所以世间人讲爱,我们听了一定要觉悟,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它有变化,它是无常的。佛法里面,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这个爱是真的,永恒不变,所以换一个名称叫慈悲。“慈”是永恒不变,为什么?佛菩萨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剎土众生是一体,是“唯心所现,为识所变”,所以他这个爱是遍虚空法界,而且永恒不变,即使众生造五逆十恶的罪业,佛菩萨对他还是慈悲,慈悲没有减少毫分,这个了不起。

  ……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我们理解他是从自性般若智慧里面流出来的大爱,不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完全与性德相应的这个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大爱”,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对于一切众生的爱护没有条件的;“同体大悲”,“悲”是怜悯一切众生,他为什么怜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跟我是同体、是一体的,就像我们这个身,我们哪个地方痛痒了,一定去抚摸,为什么?同体,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一般人迷失了,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体,不晓得这个道理,真正明白晓得,这个大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生起来了。

  第三个字是‘智’,文殊菩萨代表智。“智”,我们在后面有个简单的批注,“四摄六度”这是智。在《华严经》里面,文殊菩萨代表十波罗蜜,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华严经》的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是以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跟普贤菩萨的十愿,这二十条就是《华严》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布施,没有智慧他不会布施,诸位都晓得,布施是修福,福跟智是不能离开,没有智慧,他怎么会修福报?真正有智慧的人,才懂得修福。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属于智行,智慧的德行。

  佛告诉我们四摄法,四摄法非常重要,佛自己当年在世,给我们做出表率、做出榜样,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四摄法的布施跟六度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的布施是讲舍、是讲放下,布施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布施,怎样才究竟圆满?把自己的悭贪布施掉了。所以布施的目的是断悭贪,悭贪是烦恼的根,持戒是断自己的恶业,忍辱是断自己的瞋恚,精进是断自己的懈怠,禅定是断自己的散乱,般若是断自己的愚痴,它都有对象的。果然把六种障碍、六大烦恼统统断掉了,这才叫六度,才成就圆满的功德。

  六度的事,要落实在对人、对事、对物,那要用什么样的心态?佛教给我们“四摄”。四摄的“布施”范围很小,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请客送礼,人与人之间往来,礼尚往来。四摄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公共关系法、交际法。人与人之间交际,交际从最小的夫妻,夫妻懂得四摄,彼此能够行六度四摄,夫妻好合,家庭会兴旺,小小的这些礼节不能疏忽,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年节似乎应当送一点小礼物,常常能在一起聚餐,感情才能够融洽,误会才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误会?彼此很少往来,特别是现在的社会非常不善,再有很多人造谣生事,于是产生误会。如果常常往来,误会就不会产生了。

  ……

  “爱语”,这个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真正出自于爱护,所以爱语里头有责备、有劝导、有教训,是真正爱护你,才给你说。不爱护,谁给你讲这些话?这些话都不好听的。不要看这爱语是好听的,爱语是很不好听的,但是真正爱护。所以过去谁来教导你?父母。但是,今天作父母也不教儿女了,在从前除父母之外,老师。我这个年龄受到父母教诲教训、老师教导,我这一生遇到这些老师都是真正的好老师,老师把我们当作比自己亲生儿女还看得重,我们对老师感恩戴德,他真教。老师的学生很多,为什么对别人,老师不能真教?老师也是要看人,你是不是真肯接受?你真肯接受,他真教你;你阳奉阴违,他也就对你客气,不教你了,为什么?教你就结冤仇了,你不能接受,那个对你绝对不会有一句责备的话,也就是随你去了。真正肯接受的,老师就非常严厉的教诲。

  ……

  至于你是不是真正肯学?完全在自己发心,这桩事情,佛菩萨也帮不上忙,端在自己发真诚心来学习。所以“真信”,必须把佛在经论里面字字句句要落实、要做到,从哪里做起?我常讲,从《十善业道》做起。《十善业道》,从哪一条做起?古大德常常给我们讲,从不妄语始(开始)。你还会妄语、还会欺骗人,全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从不妄语始,开始,这是入德之门、入道之门。

  “利行”,利是利益,所有一切行为对社会、对众生肯定是有正面的利益,决定没有负面的。“同事”,是接引众生的手段、接引众生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随缘。我们今天接触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一切都能随和而不执着,这叫做同事。我们今天到日本,我们的生活起居完全随顺这个道场,这是同事。我跟你是朋友,我决定不要求特殊的招待。人要有嗜好就不能跟人同事,要没有嗜好能够随缘。

  第四个字是‘愿’,普贤菩萨所代表的。普贤菩萨跟一般大乘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心量大,真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微尘、毛端里面都容纳无量无边的诸佛剎土,无量无边的诸佛众生,在微尘里面、毛端里面,这我们没办法想象到的。谁能够契入、去亲证?普贤菩萨能,大乘菩萨都没有这种神通。你想想看,微尘有多少?毛端有多少?世界是重迭的,重重无尽,《华严经》上所说的,普贤菩萨的心量等虚空法界。《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圆成佛道;证得圆满的佛果,一定要修普贤行。

  净宗法门是修普贤行,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从哪里看出来?《无量寿经》上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净宗法门跟普贤的关系太密切了。普贤是娑婆世界净宗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华严》,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净宗初祖,我们要晓得。修净土不修普贤行,你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魏默深居士把《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成为净土四经,是大有道理在。普贤行就是全部《华严》的行门,到末后把全部《华严》行门归纳为十个纲领,我们称之为“十大愿王”,实际上这十愿,真正的愿只有前面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回向。……我们限于时间不能做详细讲解,但是这在大经里头都有详细的说明。

  第三句跟诸位报告过了。最后一句‘无上菩提’是大果,“无上”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名号,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我们能够“修大道、养大德、履大行、证大果”。“佛”是诸佛如来;“祖”是祖师大德;“自行”是真实智慧,不是真实智慧,他不会真正去修行的;“化他”,教化众生,是大仁、大义。自行化他的大事就圆满了。所以印祖讲的这四句十六个字,也是佛法大总持法门,把整个佛法圆圆满满的都包括在其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