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文成印坏’比喻念佛工夫成就,工夫在乎一念,念到纯一,即感应道交。阿弥陀佛及菩萨圣众,为何说‘不来而来’?来与往是从事上讲的,事上确有。从理上讲没有来往。诸佛菩萨是众生心中变现的,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是众生自性变现的,唯心净土,并未离开心外。阿弥陀佛来接引是自己信愿行之感应,信愿行是能感,佛菩萨应现是所感。行人心识往生,非身体往生,身体是我所,心识才是我。
《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此指凡往生者,多劫善根成熟,无论在家出家,贵贱老少,六道以及胎卵湿化,皆名为善。例如物犹如此中所记载的畜生往生者甚多。倓虚大师说,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住持头陀小庙时一只大公鸡念佛往生,它也可称为善男子。‘闻’是闻慧,闻而信并且发愿求生即用一个‘闻’字代表,即多生劫来的善根成熟。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讲的很透彻,阿阇王子及五百长者,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其善根福德已不小,此世又遇释迦佛,以居士身听佛讲经说法,希望将来自己成佛,要同阿弥陀佛一样,只动了这一个念头,并未发愿求生净土。供养四百亿佛,善根尚未成熟。换言之,这一生中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能信、能愿、一切放下求生净土,他的善根决定超过阿阇王子。此种人不多,我们现在劝人念佛,人家不相信,乃是正常的现象。五逆十恶之人,过去世有善根,在这一生未遇到佛法,造作五逆十恶,临终遇到善缘,经善知识指导劝勉,一听就相信,立刻接受,念佛求生,如唐朝张善和之例,乃多生多劫之善根成熟,此善恶之标准不是用平常一般观念来衡量,是要以累世因缘所建立的善因为依据。
《解》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往生是建立在三种不思议的基础上,一、心性不可思议,二、能念之心不可思议,三、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是自性弥陀,西方世界是唯心净土。自己的心性与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要专想弥陀,才能把弥陀变成自己,气分交接,真能感应道交。修净土的以执持名号为正行,至为简易直捷,不必观想参究。所有一切经论应当统统放下,并不需要第二个法门,心立刻清净。闻而信,信而愿,三资粮具足,如不信不愿,等于不闻。世出世间法有一样放不下,即表示信不真愿不切,念佛再多,也不能往生。心中念念都是阿弥陀佛,绝不让任何一法参杂在自己心中,如若不然,只是种个远因而已。古人讲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专念,就把我们没有成熟的善根培养成熟,这是我们能作得到的。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因缘,我们能遇到蕅益大师的要解,说得这样透彻详尽,善根福德差一点的,也能把善根福德提前成熟。
《解》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闻思修分开说才能把理事说得清楚,实际上闻思修三慧,信愿行三资粮均在一念之中,一句佛号具足三资粮,亦具足三学戒定慧,三慧闻思修。这三学三慧三资粮,展开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一切法,全部收在一句名号之中。
执持名号有理持事持之别,‘事持’是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求愿往生之心非常恳切,如子忆母,无时或忘。此为事持。‘理持’是信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理上明了是解悟,悟后起修可得证悟。无论事持理持,外表上看都一样,精进不懈,信心坚定。但非上智下愚的中间份子最为难度,古人勉励我们学愚,学智不容易,学愚还可办到。肯学愚的人,即经上说的善男子善女人,一切都舍掉,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其他全不要,此是愚不可及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