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同生性与异生性

来源: 发表人: 2023-08-12 浏览量:1091
       ‘教’是经典,佛所说的一切经教,‘道’是道理。如是凡夫,绝不是圣人,若是声闻缘觉,决定不是菩萨,阶级分的很清。‘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异生’即别教的三贤位,‘同生’是圆教的初住位。同与别是讲的真心本性,明心见性与佛所用的心是一个心,用真心,即谓之‘同生性’。未见性前用识心,与佛不一样,谓之‘异生性’,此即同生性与异生性的差别。别教三贤位的菩萨用识心,别教初地就用真心。造作五逆十恶的人生到西方即证三不退,三不退即同生性,比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超过太多了,在道理上讲不通,念不退非复异生,念不退是圆初住别初地,是同生性,绝不是异生性。‘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这几句话,大家都能体会。‘躐等则成大妄’,‘躐等’在佛教称‘大妄语’。‘进步则舍故称’,如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初住菩萨,不是十信位菩萨。又如中学生考取大学,即称为大学生,证得初果即圣人,不是凡夫,证得行不退即菩萨不是二乘。‘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前面所讲的是正常现象,但在极乐世界就讲不通了。烦恼未断,本来是凡夫,一生到西方即是三不退法身大士,究竟是凡夫还是法身大士,说他是法身大士,他烦恼未断,说他是凡夫,他证了三不退。所以说俱非又是俱是。十方刹土没有这种现象,亦无此类阶位。若不是心性之极致,用真心本性达到了极点,指能念的心,是心性之极致,非同小可。持名的奇勋再加上弥陀本愿威神加持,所以才有这种特殊的现象,一品罪业未消,生西后即与圆初住别初地的菩萨地位平等。

  上边这几句话说得这样透彻,无怪乎印光大师赞叹这部要解说:如古佛再来为弥陀经作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一般人轻视念佛法门,因其所说太玄太妙,很难令人相信。但佛讲此经时特向当机众之代表舍利弗述说全经,舍利弗在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可见须有很高的智慧才能接受此法门。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发愿往生,文殊在诸大菩萨中智慧第一,普贤德行第一,在无量寿会上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说明此法门须有智慧德能兼优之人才有资格接受,足证任何法门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这个地方也解答了我们一个重要问题,罗什大师所译弥陀经有一句经文是‘一心不乱’。玄奘大师译本是直译,梵文原文不是一心不乱。后人对一心不乱提出很多意见。事一心是断见思烦恼,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是圆初住、别初地、法身大士的境界。读了这一段解文,对罗什大师所译的一心不乱就没有疑惑了。五逆十恶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三不退,三不退是理一心不乱。为什么?不知道。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加持,有以致之。

  ‘一生补处’即后补佛,其成就与佛完全相同,只是不在佛位,弥勒是此世界的补处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世界的补处菩萨。极乐人民皆是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生到西方世界要多少时间能证得补处菩萨?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只有十劫,经中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因有一‘多’字,证明在十劫中补处菩萨的数字已超过一半,依此推论,一至六劫往生者均已升到补处菩萨地位。估计其修行期限不过五、六劫而已,若与娑婆世界三大阿僧祇劫相较,几无可比拟。‘释迦一代时教’,此处说‘释迦’即代表西方世界以外的诸佛刹土,其状况与娑婆世界略同。除净土三经外,一切经讲一人在一生中修行圆满成佛,只有华严一部经讲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每参访一位,其地位提高一层,五十三位中等觉菩萨有十一位,参到普贤菩萨时,他就圆满成佛。善财在华严会上参访摩耶夫人时,他已经是等觉菩萨,摩耶到弥勒十位善知识,他已久居等觉。弥勒介绍他参普贤菩萨,普贤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圆成佛道。我们对于此事,要仔细的思考一下,普贤不但劝善财一人,而且是普劝华藏海会大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求生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导师是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的左右助手,现在文殊发愿求生,普贤普劝海会大众,这两位大弟子并未背叛老师,而老师亦未责备他们。这些事我们多想想才会对于净土法门真正相信,也才会真正发心达到心性极致。至于他的成果,十方世界菩萨都不了解,为什么烦恼未断,罪业极重之人,念几声佛号就能生到西方,其智慧德能即与等觉菩萨一样?殊不知他的德能皆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作增上缘。

  我刚才所说五逆十恶往生之人比作圆初住菩萨。大师在此处说五逆十恶之人生西以后,其一切受用与等觉菩萨同。大师说非九法界的众生以自己的智慧所能明了。‘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说的一生成佛之宗旨即在本经,所以本经是华严的归宿与总结。天下古今相信者少,怀疑者多,言语文字对净宗讨论的很多,愈多愈不明显,有修有证的大德们,他们的著述里面,对净宗多有怀疑。例如李长者的华严合论,即其一例。华严经自古至今只有两个注解,一个是清凉大师的,一个是李长者的。李长者在清凉之前,他要为华严经作注解,打算找一个清静地方。上山时遇到一只老虎,他拿著拐杖还敲敲老虎头,告诉老虎说,我要找一个清静地方为华严经作注解,你知道不知道?老虎摇摇尾巴即带他走,走到一个山洞,原来是老虎窝。老虎搬家让他在该处注经。一天忽然由池塘里出来两位小姐,服侍他的饮食,二年后注经快完,他想起这两位小姐侍候他很久也未知其姓名,此念一动,再找这两位小姐已不知去向。此乃天人供养。他在合论中说,西方是权,华藏是实,华严大,西方小。以李长者之道德修持,对西方净土尚有此偏见,何况其他。蕅益大师说:‘辞繁义蚀’。即暗指李长者而言。

  《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世尊叫著舍利弗,也就是叫著我们,劝导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华严是世尊一代时教的根本法门,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根本的归宿即在西方极乐世界,一般人不能相信,总是善根尚未成熟。蕅益大师苦口婆心为我们开导,把这些疑难一层一层解答,明白之后,应当发愿求生,才不辜负大师的苦心。此处佛又劝勉我们求生净土,净土之殊胜即在‘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世间善友少恶友多,鼓励我们放下万缘专修这个法门是善友。若劝我们说:华严经很好要多看看,法华经也不可不读,这不是善友。这样一来就分心也夹杂了。纵然努力也是杂进而非精进。人一生读这一部经就够了。不但世缘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能如此无一人不往生。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