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求则得之

来源: 发表人: 2023-08-02 浏览量:1423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是进一步向禅师请教,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上有这么一句话。但是在他的想法,[道德仁义,可以力求],那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成圣成贤,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

  [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我没有功名,能求得功名;没有富贵,能求得富贵。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命里没有,那里能求得到?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到那里去求?这是一般宿命论,也就是命中的一个常数。常数是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应得的果报。殊不知常数里有变数,加上变数就不一样,的确功名富贵也是我们可以求得到的。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孟老夫子的话没错,[汝自错解了]。你自己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晓得。对的一半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的。你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话出在[坛经]上。

  [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这三部经典在中国,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的是第一等的作品。[坛经]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有特别一份亲切感情在其中,也实在写得很好,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禅宗的经典,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

  六祖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心地。[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要到那里求呢?从心地里面去求。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所以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那一年考几名,不会提前一名,不会落后一名。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做[有益于得]。[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

  学佛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这是实在的,你看就晓得了。你们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讲现实,是真正能够得到。须知佛陀教育之好,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训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做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帾齤搏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

  古人明白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人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所以佛法教我们求命里面没有的,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数。怎么求呢?要向内心里面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存养厚德。他不懂这个道理,而只向外面去求,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纵然你有方法,有手段,你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呢?

  [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数,所以他不操心,不去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他晓得有命,打什么样的妄想,用什么样的手段,命里没有,决定得不到。

  [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了凡居士这二十年,内他没有失,外面他失掉了。因为他不想了,什么也不求了。内,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见识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

  [故无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必是有损无益。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我们明白了,应该有所选择。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禅师就再问他:[孔先生给你算的终身流年休咎,算得怎么样]?他就老老实实将孔先生所算的告诉他。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

  云谷禅师反问他一句,这就是教他反省,找出恶痛的根源。[揣]是揣量,就是自己认真的去反省一下,应不应该得科第。

  应生子否。

  应不应该有儿子?你好好的反省反省,应不应该?当然云谷禅师跟他谈话不会只有这么两句,但是这两桩事在了凡来讲是最重要的,最关切的,所以提出两条大的,他最关心的事情。其余的就不必提了。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