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大法大 自性本空
常愚 严人 立根编著
纯印老人一生为我们学佛人做了应如何发心立愿的示范,如老人三轮体空的无相布施告之行者,应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
此无相布施之一念心,无法不在其中,当下空无自性,自性本无实在自体可得。而这空无自性的一念心,亦无一法可形容它的无量无际。若发心立愿的人,如果执著自己所行的布施,那将成为有限量的布施,正因三轮体空,其布施愿方于等虚空之广大。
发心立愿是如此,修行亦然。《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但布施如此,所修一切善法,都应如此。
学佛、修行之人,最终都以证得最高无上菩提果而得成佛为目的,但应明了这所证的无上菩提之佛果,也是空无自性的,本无它的实在自体。“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所证的菩提果,亦如虚空了无可得。虽然证无所证,但仍要求证无上菩提,犹如电、磁性相似,虽无实体,事相乃存。若因其空无所得而不求证,将大错特错。
纯印老人讲“看不见的心”,此即“心大法大,心小法小,心大则犹如虚空”之义。唯有菩萨的心方可与虚空相比拟,如广大心、广大愿、广大行,证广大果。
如前所说,一切无不是空无自性的,行愿果无不是空。这样讲有人会生疑问,“无自性的空性、诸法的真实性总不能说是无的吧?若实相之心是空无的,那又何必求证空性呢?”殊不知实性、妙明真心、佛性同样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若以为有个实有的虚空相可得,那又落入执著的偏见之中了。所以不但行愿果证是空,空亦复空,空相亦是不可得的,谁人能取空相予人观看呢?金刚经先说我空,次说法空,最后说空空。可见所修自性法,法亦空;无我相,我身非我,我空;本体空寂的妙明心,心空、空空。所以学佛人、修行者若执著有实相的空性,同样是错的。必须明了,纯即心,心空;印即法,法空。老人示现在世间一切,空空不可得也,可见心、愿、行、果空无自性,通过“纯印”二字,进一步可通达自性空亦空,从而不有所取着,若明此理,方是真正悟证诸法空性,明“纯印”之法也!
老人常说的“心即佛,佛即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此语告知学佛人,应明白:众生是自己心中的众生——因众生即佛,有此发心,见众生之痛苦如自己痛苦,因众生与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发菩提心,就要无分别地广度众生,“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众生数量之多,不可言说,在根性方面又千差万别。淳良的众生固然易度化,但多数是顽劣而刚愎的——他们不但不接受教化,甚至出言侮辱、拳足相加。如纯印度其妯娌、度顽劣小孩……遇到这类众生,发心行菩萨道的人,要经起考验,决不能因此而生厌倦之心,反之更应生怜悯心,我不度还有谁人去度呢?若因众生难化,而生厌倦、怕惹是非之心,甚至从此不再度众生,那非发菩提心者的本愿,那将对发心者是异常可惜的!
真正行菩萨道者,不但不应舍弃顽劣做恶的众生,而应优先度之,免他们无知造恶,受更大的痛苦——此即修行人心之大者也。
大心即菩提心,不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两大任务。上求佛道,古德说:“学佛如初,成佛有余。”发心学佛者,苟能由始至终,如初发心时的努力、精进,时刻不离正念、不离佛号,那就成佛有余了。学佛人的通病是始勤而终怠。贪嗔等烦恼不断,学佛未改心,走世俗之路,致使所修的一些善法,为诸烦恼及诸罪业所染污,成为有漏而不是无漏的清净,难得解脱。“菩提心,自性生,依外法,不得成”。老人一生的作为,无不表心法,心大行小善,小善成大善,心小行大善,大善则成有漏法。老人住世,生活起居与凡夫无异,但心却非凡夫所能比拟,此即老人讲的看不见的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