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回向
◎三轮体空和回向是两桩事情,三轮体空是讲理,回向是讲事。三轮体空是观慧,也就是智慧观察宇宙人生。何谓“三轮”?譬如你修布施,有能施、受施以及所施之物,这就是三轮。“体空”是这三件事都不可以着相。我们做好事,绝对不着相。如果人家接受我的布施,就常常想我对他有恩惠、我做了多少好事,念念不忘,那三轮就不空了。不空就是世间有漏的福报,是属于福德,不是功德。如何修的才是功德?修布施不着相,心里痕迹都不落,修的就是功德。功德与福德不一样,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果,而福德只是享受来世的福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不过如此而已。回向是扩大自己的慈悲心。我们凡夫心量很小,起心动念都为自己,很少替别人着想,更难替社会大众想。心量小是很大的过失,这是修行不能开悟证果最大的障碍。经论上常说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周”是周遍,就是周遍恒河沙数的诸佛世界,而那也是我们的心量。但现在我们的心量小得可怜,两个人都不能相容,连夫妻都打架闹离婚,这个心量多小!回向的真正目的就是拓开心量,无论你修的是功德还是福德,自己不享受,将这个果报贡献给一切众生,这是回向众生;贡献给法界,范围就更大了,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回向实际,“实际”就是心性,我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标,即是求明心见性。所有一切果报都希望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回向的用意是拓开心量,恢复自己的真心本性,是这个意思。一般人回向达不到此目的,都是做一点功德回向父母,回向自己将来升官发财,还是为自己,所以是小心量,不是佛菩萨如此开阔的心胸。这是应当要明了的。(净空法师)
◎“回向”是破执著,把所有一切所修福报功德都分配给大众共享,这叫回向。不回向,所修功德是有限量的;一回向,所修功德福德是无限的,唯心所变。佛与大菩萨的福德智慧是圆满的,因其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净空法师)
◎“除狭劣障,成广大善者,显益及所为也。” 这就讲回向的利益。回向的利益实在讲拓开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窄狭下劣的心胸拓开了,像诸佛一样能够真正做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修回向行最重要的意义。底下讲“若不回向,其心狭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 这是讲小,毫是毫毛,一根汗毛,很小很小微不足道。“皆遍法界,故云广大。” 所以会修的,他为什么念念都能修圆满广大的善法,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他懂得回向,这一回向心就清净了,心里头一样东西都没有了。回向才能真正做到三轮体空,不回向三轮不空,他着相嘛!回向就是不着相。“如回声入角,声则远闻。功德回向,亦复如是。” 这是作一个比喻来说。角,从前古时候吹号角一样,像现在我们吹号,我们声音本来很小,经过这个角回声在里面,声音就扩大了,就能够远闻了,取这个意思说明回向的的确确能把你所修的功德扩大。“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 这指前面的九愿,礼拜是第一愿,随顺是第九愿,乃至包括当中的七愿,把这些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法界众生,回向菩提实际。向诸佛也是向菩提,有的地方讲是回向菩提,回向菩提就是此地讲的回向诸佛。那么你自分的功德不但不减少,而且与虚空法界一样大,所以下文说“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一定要以诚心,要以真心,真诚之心来回向。回向菩提,就是回向佛果,前面讲回向佛果。第一个是回向众生,这一段是回向菩提。“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讲的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愿是真实的愿。“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这个愿是发心代众生苦。回向一定要发愿,回向跟愿有连带关系。那么回向跟愿有什么不同呢?确实有不同。你发愿,你未必做到,你要做不到,拿什么回向?没东西回向。回向是做到了,你这个善事真正做到了,做到之后你才能够拿这个功德去回向,所以你发愿的时候你并没做到,这不同就在这个地方。“愿离苦得乐,截恶成善。令尽界众生,” 这个界就是法界,尽法界虚空界的众生,“皆得如是,则横遍十方,当得如是,则竖穷三际也。” 你看菩萨心量多么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为什么呢?他有这个愿,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缘不具足,不是他不想做,缘不具足。缘不具足,他的愿是圆满的,正如同楞严经上所说的一念发心的时候,圆满功德,是这个意思。如果有这个愿,又有这个力量,没有去做,那你这个愿是假的,是虚愿,不是真正的愿,真正的愿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到。(净空法师)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又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印光大师)
◎凡诵经,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恶鬼、畜牲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印光大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