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以我等众生,无量劫来,常在阿弥陀佛菩提心中,直至于今,本未出离。但因我等一向迷却,不觉不知,不解念佛求生极乐。是故虽在如来菩提心中,经千万劫,终不受益。我等现今,果能深信自己,本是弥陀菩提心内之众生。从此修行,渐渐觉得有了依靠,比较先前省力。如龙住海,性水包含。念念有靠,步步踏实。要行即行,欲止则止。所谓自力他力,顿觉亲切。如水会水,天然相合。全体一如,纤毫不隔。凡所修行,总不出阿弥陀佛菩提心外。若念佛时,自觉句句佛号,皆从如来菩提心中流出。复觉句句佛号,还归如来菩提心中。契合圆融,周遍法界。得此含养,常蒙佛力加被,法力融合。如汤消雪,似炉化金。能使我等无边业障,渐渐消除,无量福慧,冥冥增长。此正所谓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住持而自住持。直待娑婆报谢,西方缘熟,顿觉如来菩提心中,忽然胜境昭彰,现在目前。纵有山林屋宅,彼时了无障碍。开眼亦见,合眼亦见。仗佛神力,弹指即到。盖此不可思议之殊胜善利,岂非机教相契,心性相合,如空契空,似水合水。契合至极,毕竟成片。一念成片,自他一如,三不思议之力,共相成就之所得者乎。所谓自力他力,同时并顾者,即此意也。何谓不可偏废。所谓自力他力,合则容易见效,偏则净业难成。纵使能成,利益甚小。或曰不信,偏则净业难成者,而有何据焉,下陈述之。拙乃数十年来,所有历境逢缘,迄今忆着,了了分明,如在目前。常见有等行人,听说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一切法门全仗自力,唯净土法门全仗佛力。因是对于自力毫不注意,设或偶尔对他提着,看他误会,恐落参禅,变成自力,违负佛恩,不得往生。因是对他分别说明,当知念佛自力,而与参禅自力,颇不相同。何以故?参禅专以自心为宗,一切唯心。念佛专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既以佛心为宗,一切唯佛,则念佛行人,常以佛心而为归宿,凡念佛时,觉得自己本是弥陀心内之众生。既是弥陀心内之众生,理应念念安住佛心,而定心念佛,不可迁流。若觉迁流,摄之令还。因是所谓自力他力,而同时并顾也。又参禅得定,必须开慧,念佛单求得定足矣。所谓单求得定者,即得一心不乱也。因此一心,乃如来菩提真心。得入如来菩提真心,然后方能念念住佛正定,较之平常念佛,有了依靠。句句佛号,觉得有力。非但不随一切尘劳业识所转,而反能使一切尘劳业识,渐渐销融。销融至极,毕竟成片。一念成片,散乱自除。散乱既除,正定现前。又参禅必须要参,念佛只须单念。又参禅单看自力,念佛自力佛力,同时并顾。若不同时并顾,口虽念佛,心则迁流,因与佛力,不能相合,故使受用,亦不得力。现在受用既不得力,到了临终受用而反得力乎?所谓净土法门,全仗佛力,当然如是。但汝过执,偏废自力,佛力难仗。俗云,羊皮虽暖,不暖无气之人。此乃亦然,佛法纵灵,不灵偏废自力之人。若无自力,将何用功修行。若无他力,从何定心立足。如鱼在水,方能安身立命,去住自由。自力他力,不隔纤毫,设或离之,两失其用。因是所谓自力他力,而不可偏废也。如是对他分别说明,彼乃欣然信受,不生一点疑惑耳。复见有等行人,误会更甚。因见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便拟净土法门,容易之极,有了信愿,随便念佛,临终仗佛接引,决定往生,下品总稳。及见十六观经云,十恶五逆,临终十念,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因是对于自己身口意,随缘放荡,少加检束,少加觉照。屡常造业,作已无悔。或曰,某也念佛随便,没有两年,但信愿真切,临终瑞相颇好,皆得往生。因是对于自己净业功行,全不注意。虽则念佛,多虚少实。不问功夫得力不得力,脚跟立稳未立稳。随其泛泛游游,不觉渐渐衰老。及乎大限到来,恶疾临身,医药罔效,救济无术。呼爷叫娘,呻吟床席,病久延长,不知休日。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若有愧之人,到此自生悔恨,方知昔日健时,念佛功行,自不努力。是以到了今日,受用全不得力,业障现前,心难作主,颠倒糊涂,了无依靠。佛虽慈悲,莫能度我。直至到了糊涂之极,虽有旁人助念,自己不觉不知,渺渺茫茫,渐渐而去。惜乎当生了生脱死之行,只成后世远因。若无愧之人,遇着自己痛苦难受,反生毁谤。谓佛法骗人,我不信矣。设有劝其念佛,临终感佛来迎。则曰,我不见佛在哪里。因此毁谤三宝之罪,死后定堕恶道,呜呼惜哉!只因当初一念误会,终不知返,竟使当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直至成佛、永受妙乐之无上善因,而反招成百劫千生,三途受苦之恶果者矣。今乃按其原因,岂非皆由当初一念误会,终不知返。不解自他并顾,能所相成,执一废一,自欠修持,而反怪佛法骗人之所失者乎。拙因出家以来,经历有年,目睹耳闻,终身不忘。屡思念及,心惊毛竖,垂泪沾襟,惭惶何及。因此始知信愿二字,只可以为先导,不可当作实行。所谓信愿如眼见,念佛如足行。是以古人判信愿而为慧行,持名而为行行。所谓慧行者,如己所知所见也。所谓行行者,必须足行方能到彼也。读此更加明确,而大有据矣。若自不努力修持,渐渐脚跟立稳,待佛来迎。单靠少许信愿,临终仗佛接引,带业往生,终非稳当。虽则不免其人,非属人人可得,千万之中,难获几何。除宿种莲因,已得深厚栽培者,方可不在此限也。历观古人,临终瑞相昭著,令人可见可闻。坐脱立亡,任随其意。要去即去,去亦不须人助者,莫不皆由三不思议力中,共相成就之所得来也。因是所谓自力他力,同时并顾,不可偏废者,而盖此深妙意旨也。愿诸净侣,留神思惟,依法熏修,共入果海。法门幸甚,同伦幸甚!(了然法师)
◎最后能不能往生?就看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往生。所以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那是一生都没有遇到过佛法,在临终时候遇到善友劝他放下,劝他念佛求生,他听了马上就接受,马上就放下,都能往生。(净空法师)
◎你到医院去看看病重的人就晓得,有几个人临终时头脑清楚。我们能保证自己,将来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迷惑颠倒,不省人事。在这个时候,助念都靠不住,所以不能存侥幸的心理。还有一种,就是意外的灾难突然发生,惊慌失措,这样走的人,决定不能往生。几个人在大难来的时候,他的心是定的?果能不慌张而若无其事,则此人能往生。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个定力?实在不容易。这些功夫都是在平时锻炼、修养,到时候才管用。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太简单,看简单会把这一生耽误,空过了。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所以发心非常重要。(净空法师)
◎我们宣导的重点要在一向专念。一心不乱是功夫,我们勉励大家往这个目标趋近,但是入门决定是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非常重要。(净空法师)
◎“弥陀本愿摄受”是尽虚空遍法界,他的“威神加持”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今天我们不能被他摄受,不能被他加持,障碍在自己,不在他,就是我们没有做到“发心念佛”。真正做到,障碍就没有了。你就晓得这四个字多么重要。(净空法师)
◎我们现在念佛没有尝到法味,念一念就忘掉了,念阿弥陀佛想到别的东西去了。这个不要紧,这是功夫不得力,继续努力地去念,要继续努力,要认真,凡是障碍的东西,统统要舍弃。换句话说,要专心,要一心,要清净心,要真诚心,要恭敬心,这样去念,你念个半年,在一般讲需要半年,就能尝到味道,法味尝到之后,往生西方信心就有了,你愈往下去念,信心就愈坚强,所以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功夫要是更深更好,那就不是预知时至,是可以随意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早去也行,想晚去也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深的人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说老实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肯不肯专念。最怕的就是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所说的,念佛最忌的是夹杂。所有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坏在夹杂上,简单讲就是不专心,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还要看别的经,,这叫夹杂,所以你功夫不得力,这是一定要晓得。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虽然说一切法门,我们要晓得,他所说一切法门是诱导大众,换句话说,都不是正说,是方便说,这是有道理的。真正的正说是什么,正说就是教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正说。所以说《华严》拐弯抹角,费那么多事情,到最后还是叫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一般凡夫要不经过那一番,他不相信啊!你直接告诉他念佛就行了,不信哪,不能接受,正所谓“难信之法”,就难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晓得佛菩萨慈悲,苦口婆心,善巧方便,种种方法诱导,让我们入这个境界。所以真的入这个境界了,明白了,对于佛菩萨的恩德才生起感谢的心。不是这样委曲宛转,怎样能够认识?怎样能够死心塌地去学此法门?唯有此法门,一生成就。不用此法门,这一生在佛门种点善根而已,来生还照样搞轮回。(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