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塔,塔里面是藏佛舍利,这是纪念,念念不忘佛祖的恩德,教人知恩报恩,是这个意思。建寺,寺是什么?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寺是办事的机构,办事的场所。办什么事?办佛陀教学,佛陀教育,这个场所。如果这个场所不是办佛陀教育,不是办佛陀教学,那就不能称为佛寺。塑造佛菩萨的形像两个意思:一个是返本报始,一个是见贤思齐。见到菩萨像,见到观音菩萨,立刻就想到我对于一切众生要大慈大悲,我要学观音、要效法观音,凡是见到观音菩萨像,能不能生起这个念头?能生起这个念头,你造像福报就大,不能生起这个念头,你造像的福报就小。见到地藏菩萨的形像,立刻就要想到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就要想到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教训,用这个形像提醒我们。如果不晓得这个意思,见到地藏菩萨神像,到那里去烧香、去布施供养,求佛菩萨保佑升官发财,错了,迷信,完全错了,你怎么会得福?由此可知,佛门里面修福一定对佛法真正了解、真正明白。谁为社会大众去做解释的工作?这就要一些真正明白的出家、在家这些大德,在社会上讲经说法,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让社会大众不至于误解,不至于曲解,而后你布施供养才有福,这是在现前我们必须要说清楚、说明白,不可以误会。佛法里头决定没有迷信,但是现在这个形象确实是充满了迷信。
由此可知,真正觉悟明白人,他的想法看法跟一般人就不一样,他所作所为对社会、对人民、对大众,决定是真实的利益。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学,教人断恶修善,教人破迷开悟,佛法教学的结果是帮助人离苦得乐,这是世间最好的教育。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跟中国固有的传统结合成一起,变成中国的文化,我们今天讲大乘佛法已经不是印度的,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合成一体,已经不能够分割,真正是水乳交融。今天在全世界讲佛法是中国的佛法,不是印度的佛法,印度佛法早就没有,佛法完全移居到中国。释迦牟尼佛他的后人,他这一个族在公元十四纪的时候,回教徒征服印度,他们逃难移民移到西藏,以后定居在后藏,没有再回去了。十一世纪移民到中国来,在中国已经住了一千年,一千年当然算是中国人,怎么能再算是印度人?我们现在在外国住上一、二十年,外国人承认是他们的公民,释迦族到中国来已经住了一千年,我们还不把他看作中国人吗?所以说全部移民到中国来。今天讲佛法,中国的佛法,中国的大乘,现在印度佛法慢慢才开始复兴,从中国再传回去;印度人将来学佛法是中国的佛法,我们要明白这一个事实。
大乘佛法可以拯救这个世界,可以帮助二十一世纪全人类得到幸福和平、繁荣兴旺。所以我们要拓开心量,照顾自己,也要照顾别人,自他不二,才能够得到整个世界永久的和平安定;如果我们有私心、有偏见,那就没有办法做到。真正要做到爱人如己,爱这个世界如同自己的家一样,才能真正达到全世界的和平、繁荣兴旺。底下讲这是布施,特别要注意到,决定不能够迷信。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
这是讲他布施所得的果报。“三劫”是三小劫,也就难得,这福报就太大了。‘三劫为帝释身’,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他到忉利天去作天王。所以有许多人读了这段经文懵懵懂懂,到处去建塔、建寺,去建佛像,求著来生到忉利天去作天王,能不能做到?那要打很多问号。大家细细想想我刚才说的这一段话,今天在佛法里面修福,提倡佛陀教育,这才是真正修福,真正有这些热心的人士从事于这个工作,我们帮助他建立弘扬佛法的道场。我们要真正认识,从释迦牟尼佛本身以及他的弟子,包括我们现在出家、在家的这些佛门弟子,尤其是出家人,他到底是个什么身分,我们要给他定位、要给他肯定,他们所做是社会教育的工作者,这是他们的身分,他们从事的是社会教育。而且更难得的他们是一个义务教育,讲经说法就是授课,一般学校里面上课还有钟点费,有工资可拿,佛弟子这些出家人,在外面讲经说法为大家授课,没有工资、没有钟点费,一无所求,所以是个社会教育,义务社会教育工作者。我们如果用这种眼光来看待,你就会对于这一些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真正生起尊敬之心,为什么?别人办不到,这在一般讲他们是真正牺牲奉献。学的时候很辛苦,自己学成之后对社会服务也很辛苦,一生当中永远过著清苦的生活,为社会大众做个榜样,做个好样子,帮助人觉悟。
当然佛门里面也是龙蛇混杂,有真正发心好的出家人,佛的好学生,也有一些假借著佛门招摇撞骗,欺骗信徒,贪图供养,有,不是没有。我们修福的人要有慧眼,要看得清楚,如果遇到贪图供养、欺骗众生这一些不肖的出家人,我们也不必去责备,我们不供养他就是,不帮助他造业,这就很好。希望他能够回头是岸,人哪有没有过失的,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我们供养人要劝导他、提醒他,希望他回头。他能回头,能够修福,能够以自己的智慧身体,真正从事义务的社会教学工作,这就是大布施,整个身心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民、奉献给众生。我在北京看到有很大的招牌,上面是毛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佛教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决定没有一丝毫私心,决定没有一丝毫求报酬的这种心愿,这叫佛菩萨;如果在服务里面有占有、贪图享受,那就是凡夫,那就不叫佛菩萨。希望我们学佛的人,对于佛经的义趣,经上常讲‘深解义趣’,你解得浅还不够,深解。佛经上讲的果报正是一点都不假,得的果报,譬如说你三劫作天王,就以天王的身再行布施,佛家讲‘舍得’,你得的果报也要把它舍掉。怎么舍法?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不是自己独享,与一切众生共享,这个福报生生世世永远享不尽。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