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历代高僧:翠岩禅师作《警僧铭》告诫——低调惜福2

来源: 发表人: 2023-06-14 浏览量:1169

三、珍惜信施,不论人非

出家人的衣服、饮食、汤药、卧具等日常用品,都是来自于信徒的供养。没有信徒的供养,出家人不仅无法安心修道,有时甚至连正常的生活也难以维持。因此,历代高僧劝人要珍惜信徒的衣食供养,时常生起惭愧之心。于是,佛门中便流传着“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甲还”的告诫。

出家人在早午过堂用斋时,都要念诵“供养偈”,将此功德回向给那些施主,使他们都能得到布施的利益。在过堂时,还要求出家人要“食存五观”:1、记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出家人每天通过五种观想,警示自己珍惜信施,并检点自己的行为,防止退失道心。

古往今来的大德高僧都是非常惜福节俭的人,仅就近代而言,印光大师和弘一法师就是惜福的典范。印光大师一生,对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为简单。大师住普陀山期间,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大师自己曾说:“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

弘一大师曾亲近过印光大师,深受印光大师的影响。在饮食方面,他继承了印光大师的习惯。在他的眼中什么都是好的,都值得珍惜。弘一大师曾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翠岩禅师还警示僧人莫说人是非,争论是非。禅师在铭文中云:“勿效庸僧,成群逐队。说张说李,杂痴杂秽。争是争非,夸能夸会。本性本真,尽盲尽昧。”

佛陀住世之时,要求僧团以“六和”精神安住。“六和”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翠岩禅师的警语正是对“六和”精神的倡导。禅师认为,僧团中的庸僧,不思修道,拉帮结派,搅得僧团不得安宁。更有甚者,整天爱说东家长、西家短,使本来和睦的人际关系因为说是道非,弄得十分紧张。也有人不知自己的轻重,有了一点成绩,生怕别人不知道,喜欢在人前自大自夸。这样的人,修道的信心已经不知去向,每天都在造作身口意的恶业。

翠岩禅师正是看到佛门中存在的弊端,所以要求出家人一定要和合团结,不论人非,不逞己能,安心于道业。

其实,不论人非,不仅是佛陀所倡导的,历代祖师大德也都在诗文开示中作这种警示。唐代高僧百丈禅师在其警语中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入门。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宋代诗僧慈受禅师在诗歌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人与人相处,如果能够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世间便会少了很多纷争。

四、严持戒律,不虚度日

翠岩禅师十分重视出家人对戒律的持守,同时,他还告诫出家人要珍惜光阴,精进道业,不要将时光都耗费在无益之事上。他在《警僧铭》中说:“凡戒凡律,或犯或背。虚朝虚暮,丧月丧岁。可悲可怜,必沉必坠。常警常惺,灭殃灭罪。”

佛陀住世时,非常重视戒律的制定与持守。在僧团中,每当弟子有与佛法不相符的举止行为时,佛陀都会及时制定戒条,对弟子的行为加以规范。即使佛陀在即将涅槃之际,面对弟子阿难的请问,他还告诉众弟子,在佛入灭之后,大众应当以戒为师。佛陀认为,持戒的人,虽然离佛千里,却如在佛跟前;不持戒的人,虽然在佛身边,却如离佛千里。翠岩禅师为了让正法能够久住世间,告诫出家人一定要畏惧戒律,持守戒律,真正做到以戒为师。

翠岩禅师在铭文中还告诫出家人要珍惜时光,好好修行。人一生的时光很短暂,且不说遭遇意外事故而幼年夭折或英年早逝的人,即便是一个能够活到八九十岁高龄的人,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间。人生苦短,佛陀经常劝诫弟子要善用人生,珍惜生命,精进修道。如佛教晚课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警僧铭》体现了翠岩禅师对出家人的无限关爱。虽然一千多年过去了,禅师的铭文仍然像一盏指路明灯,指引我们在学佛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